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大刀闊斧改革政策推動創科/峻 宇

時間:2018-05-22 03:15:41來源:大公網

  國家主席習近平早前表示,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國家科技部、財政部作出配合後,國家科研專案經費過境香港使用、科研儀器設備入境關稅優惠等問題已基本解決。國家大力支持香港發展國際創科中心固然是美事,但香港能否把握這個機遇調整經濟結構,改變過度依賴金融地產業的單元經濟結構,增加創新科技要素,成為多元經濟體,實在不禁令人抱有疑問。

  為何會這樣說呢?因為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後,政府的經濟政策從來都不重視實業發展。回歸後,中央政府亦多次提醒香港要解決社會的深層次問題,而香港社會深層次問題源自經濟問題,就是因為經濟結構過於單一,只集中在金融地產業,導致貧富懸殊、樓價高企,年輕人的發展受到阻塞。而在香港社會,過去多年來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學者或團體,要求香港重新發展製造業,以解決經濟結構過於單一所造成的問題。而且在這期間,香港亦因為政府官員的官僚思維,導致流失很多創科的發展機會。

  上世紀九十年代,風靡港台的電子字典就是香港研發,但卻賣給台灣。台灣商人曾打算與香港合作發展半導體晶片,但香港政府不支持,最後落戶上海。2003年香港科技大學教授郭海成研發出「微型顯示器」,但香港無人投資,最後把專利賣給台灣企業,這項技術成為「Google Glass」的組件。2010年香港培養了轉基因的「發光測毒魚」,較傳統測試方便和低六成成本。而較近期又為人所知的例子,就有大疆無人機,創辦人汪滔是香港科技大學的畢業生,本想在香港發展無人機事業,但種種原因,最後決定落戶深圳。

  太多例子證明,多年來香港不是欠缺創科人才,而是過去數十年來因為政府政策、官僚思維、租金等種種原因,無法創造出有利創科發展的環境,以致錯失了多次發展創科產業的機會。

  香港實在是十分需要透過發展創科來調整經濟結構,從單元過渡到多元結構,以解決偏重金融地產業的社會問題。雖然今次本港得到國家的大力支持,特首亦表明重視創科,但更重要是政府大刀闊斧改變政策思維,好好把握今次機遇,才有機會讓香港發展成國際創科中心。這個可能是香港走出現時困局的最後一次機會。

  城市智庫成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