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港創科要發揮「內聯外引」角色/陳文鴻

時間:2018-05-22 03:15:40來源:大公網

  儘管多年來政府和企業在創科的投入極度不足,但香港的科研能力並不弱;或許大學排名不是恰當的指標,香港科研人員的學術成果其實已超前不少國家或地區。香港是一個只有幾百萬人口的彈丸之地,港英政府一直輕視科研對本地經濟持續發展的貢獻,隨着歲月流逝逐漸形成發展創科的限制與障礙,再加上本地工業外移,令產業帶失去追求新知識和創新的動力,使香港整體創科表現落後於鄰近國家或地區。

  今天的科研再不是二十世紀之前的科研人員單打獨鬥便可有發明、有創新,科研知識的深度與廣度早已超出過往的預期和理解。科研更多是集體智慧與努力的成果,且跨越邊界國界,不少變成全球性合作的項目。研究的設備、方法也越趨精密,所需經費也越來越高昂。

  二十世紀下半期以來,科研已經是國防為主,國家傾全力推動,美國是最成功的典範,英法、以色列等都是國防帶領科研。而產業發展的結果也從市場轉變為大企業的寡頭壟斷,因而產業的科研也歸屬於大企業之內,石油化工、醫藥、半導體,以至傳統的鋼鐵、汽車等的科研依賴是大企業的內部研究部門,日本、韓國是最典型的國家例子。

  當前中國在投入全球第二大的科研經費、匯聚全球最多科研人才的優勢下,創科迅猛發展,中國糅合了美國與日韓的模式,以國防科研帶領,國家實驗室與企業科研機構並行。在近幾十年裏,中國的科研成績是有目共睹,特別是科技的應用更因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製造工業體系而優勝許多發達國家。

  對於香港這個「一國兩制」下的特別行政區,科研不可能依靠本地資源條件與體制、人才而有所發展。與其他地方不同,在「一國兩制」下香港既可銜接內地科研體系,也可連接國際,關鍵是資金和政策。

  香港的創新科技不可能像招商引資那樣招來海外幾所機構的研究,便算是推動科研,也不可能僅靠大學學者發表學術論文便可把科研轉變為應用的技術。香港科研經費少於深圳市,要特區政府一下子改變承襲自港英時期的思維模式和心態,大增科研經費可能是緣木求魚。今次中央政府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財政部率先批出2200萬元人民幣科研資金給22個香港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是給香港缺乏公共資助的科研機構一個突破性的發展。

  今次的政策突破為本港創科帶來兩大好處,一是香港科研經費可以大增;二是香港參與內地科研項目,產生出更大的協同效果。使香港規模過小,研究範圍過於分散可藉參與內地項目而轉變有規模和範疇的效益。

  此外,香港更應藉此機遇,重定科研政策如何做到內聯外引,發揮香港「一國兩制」制度優勢的創新作用。

  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