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及科技局最近公布了以先導形式推行為期三年的科技人才入境計劃,為輸入海外和內地科研人才,實施快速處理安排。申請成功的科技公司或者機構,可獲配給輸入人才的配額。該計劃旨在協助科技公司或機構更快地從海外和內地招聘在香港短缺或難以找到的科技人才。
雖然計劃受到業界普遍歡迎,但社會亦有意見擔心引入外地人才對本地人才構成競爭。對此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指出,培育本地人才和吸引國際人才是相輔相成,故不應該執著於「有雞先還是有蛋先」問題,而應該積極投資培育本地人才,同時吸引人才和企業來港,帶來更多優質就業機會,才可以「做大個餅」,開啟良性循環。
拓展創新科技產業發展是香港近年來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刺激本地經濟活力的重頭戲。今年財政預算案更撥款500億元,支援本地創科發展。當前香港在科研設施及成果上具有相當的人才優勢,香港有五間大學名列全球前百名大學,其實力不容小覷。但在將科研成果轉化成經濟效應、在鼓勵產業的投資創業、在活躍創科氛圍上相對較為薄弱。
陳茂波早前發表文章表示,不少學者認為香港教育水準高、資訊基建發達,具備條件發展成區內的創新和科研中心。特區政府在本年度的財政預算案中,除投放資源完善創科環境和改善科技基建,也希望吸引科研機構和企業落戶香港,匯聚國際人才,從而進一步加強香港的科技氛圍和培育人才。
當前本港創科行業正穩步發展,而政府也致力打造平台,提供應有助力。但當前地區仍存在創科行業人才數量不足的問題。幾月前有協會及聯會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接近一半的人認為地區創新科技行業發展面臨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本地人才不足。
同時,推動創科行業發展不僅要人才數量充足,還要確保行業不同階層,包括管理層、高端人才、中層及基層人才都能夠有充分的供應,才能為創科行業的生態的健康發展打好應有基礎。當前香港創科高端人才缺乏,而現有引進人才計劃的審批程序耗時且繁複,因此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可謂及時雨,可優化引入有關人士的入境手續,鼓勵有競爭力的創科人才甚至資金來港。
創科產業的競爭歸根結底就是人才的競爭是「緊要大事」。當前在特首林鄭月娥的帶領下,特區政府逐步為推動創科的發展推動各項議案。而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值得推行。港人毋須對引入人才所造成的競爭有過度憂慮。地區在創科發展上是具備優勢的,因此對症下藥,推出方案活躍本地創科產業氛圍是必要之舉。而箇中關鍵仍在於人才的匯聚,發揮協同效用,催發產業效應,確保香港創科發展有足夠的資源。一言蔽之,引入境外科技人才不僅不會造成競爭,反而會促進人才的流通,互補不足,雙劍合璧,何樂而不為?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