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香港創科迎來歷史性機遇/葉建明

時間:2018-05-15 03:15:45來源:大公網

  據新華社昨日報道,去年6月二十四名在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向國家主席習近平寫信,表達了報效祖國的迫切願望和發展創新科技的巨大熱情。習近平主席對此高度重視,作出重要指示並迅速部署相關工作。習近平強調,促進香港同內地加強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支持香港科技界為建設科技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科學家與國家休戚與共

  在去年慶祝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習近平表示,回到祖國懷抱的香港已經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闊征程。作為直轄於中央政府的一個特別行政區,香港從回歸之日起,重新納入國家治理體系。而回歸20周年,香港科技創新力量同樣成為國家創新體系和創新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科學家向來有愛國的傳統,無論是在國家生死存亡,還是國家面臨大發展的時期,科學家都以其對家國民族的深情,以其專業報效國家,希望能夠實現「科技強國」。這是幾代中國科學家的夢想,也是他們為之奮鬥一生的目標。從「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到為新中國石油工業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李四光,「兩彈一星」元勳錢學森、鄧稼先等,無不是國民敬重的榜樣。香港回歸祖國,也給香港科學家報效祖國,一展所長的機會。回歸20年來,香港愛國愛港科學家積極探索「一國兩制」條件下融入國家創新發展的路徑,自覺將科技創新力量納入國家創新體系和創新實力中。

  早在2004年,科技部與香港原工商及科技局簽署了《內地與香港成立科技合作委員會協議》,約定每年召開會議商定年度合作計劃。如今,國家已協助香港建立了16家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夥伴實驗室、建立了6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

  在項目研究方面,2006年至2017年,已核准472位香港科研人員參與了國家科技計劃課題的研究工作。香港科研機構以在內地設立的分支機構直接申報國家973項目的方式,獲得國家科研經費資助共計1.38億元人民幣。

  在人才融入上,如今香港科研人員入選國家科技計劃專家庫的人數已達192人。香港還擁有22位中國科學院院士,7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重大工程實施的實驗中,也有香港科學家身影。香港浸會大學教授邱建文參與了南海試驗性應用航次考察任務,乘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下潛南海執行科學計劃,成為香港科學家的驕傲。

  在科技獎勵方面,香港已經兩度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分別由香港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教授獲得。2013年到2017年五年期間,香港共獲得了41個國家科技獎,均為自然科學或科技進步二等獎以上,其中13個獎項為香港科學家主持完成,28個獎項為香港科學家參與完成(與內地高校、科研機構合作)。

  在「一國兩制」這個制度的安排下,香港科研人員如何融入國家創新科技發展,如何報效國家,多年來一直在兩地有關部門、特別是中央的思考之中,也在不斷摸索中。從早期的香港科學家以個人身份參與內地科研活動,逐漸發展到制度性的安排。從在香港設立國家實驗室,發展到香港科學家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如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以及旨在解決國家戰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學問題,和對人類認識世界將會起到重要作用的科學前沿問題的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

  今天,國家科研項目經費過境香港使用、科研儀器設備入境關稅優惠等問題已基本解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已對香港1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港澳夥伴實驗室直接給予支持,並在試點基礎上,對國家科技計劃直接資助港澳科研活動作出總體制度安排。

  時不我待 抓緊寶貴機遇

  香港在內地設立的科研機構均已享受到支持科技創新的進口稅收政策。這表明,「一國兩制」正隨着實踐的深入與時並進,迸發出巨大的活力和生命力。一方面,香港科技力量在與內地合作中,在融入國家創新體系中迸發出巨大的能量,有助於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另一方面,香港不斷進步的科技力量也正在成為中國建設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可以想見,隨着「一國兩制」實踐的不斷深化,愛國愛港科研人員深入參與國家科技計劃,有序擴大和深化內地與香港科技合作將更加順暢,成果也必然更加豐碩。

  當前世界上,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了更加激烈的科技競爭。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強大的唯一法寶。去年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其中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2050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美好的「中國夢」。

  為此,中國發展創新科技時不我待。香港擁有較雄厚的科技基礎,擁有眾多愛國愛港的高素質科技人才,這是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支重要力量。據悉,特區政府近期在香港舉辦「內地與香港創科合作」研討會。我們相信,在國家主席的親自關心下,香港創科力量成為國家創新體系中的中堅力量,必將更好地服務國家科技發展目標,並且更好地詮釋「一國兩制」這一偉大的制度創新。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泉州社團聯會會長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