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對中國貿易領域集中發難,有美國中期選舉壓力因素,但陳必昂認為,從本質上看,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獲得的巨大成果,及整體實力的提升,已令美國視中國為主要「競爭對手」。
「特朗普與此前歷屆美國總統相比毫無從政經驗,更不用說政治家應有的遠見和判斷力,他是個變化莫測、較難對付的對手,其做事思路往往是利益最大化。」陳必昂表示,去年特朗普並未發動針對中國的貿易摩擦,當時他給中方的印象是「儘管從政經驗不豐富,但對中美關係總體友善」。不過,隨着美國中期選舉的臨近,特朗普要兌現其競選時的承諾,因此才會在今年集中發難中美關係中的敏感話題。此外,較之歷史上多個與美國發生貿易摩擦的國家或地區,中國是唯一在意識形態上與美國不同,且不依賴美國的競爭對手,所以美國針對中國的發難是系統性的。
陳必昂觀察到,本輪中美貿易糾紛發生後,美各大企業較統一地站在特朗普政府的立場,而此前中美關係若遇困難,在華投資的美國企業往往在中美政府間游說,從而緩和兩國矛盾,「上述變化是因為貿易失衡牽扯到諸多美國企業在華的競爭優勢,及其未來的營收預期。」
他判斷,中美糾紛不僅體現在經貿領域,長遠看,中國在國防、外交等很多領域都不依賴於美國,加之意識形態上的差別,特朗普政府已將中國作為主要競爭對手。事實上,美國「鷹派」的觀點認為,對其盟友的武器銷售要放寬,要在國防領域拉攏其傳統盟友,及搖擺不定的國家,其目的是孤立中國。「如果未來其他國家被迫捲入中美貿易摩擦,他們中絕大部分或選擇與美國站隊。」陳必昂表示,日本、韓國在國防等方面嚴重依賴美國,歐洲很多國家也在安全防務方面嚴重依賴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