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楊廉安1938年在港成立「聯和行」,是華潤的前身
【大公報訊】自1953年起,華潤一直是中國進出口貿易公司在港澳地區和東南亞的總代理,利用地處香港的有利條件,在為內地進口大批急需物資的同時,大力出口創匯,引入國外先進貿易方式。然而,改革開放的到來,外貿代理權放開,讓華潤集團失去了貿易壟斷的制度優勢,作為貿易總代理的地位被逐漸蠶食。
華潤的前身是1938年楊廉安在港成立的「聯和行」,十年後改組為華潤公司。作為中國進出口公司在港總代理,華潤貿易額曾佔全國外貿總額的三分之一。
改革開放初期,各省市紛紛在港開設窗口公司,面對挑戰,華潤主動到內地各省市尋找貨源,加速從代理貿易向自營貿易轉型。1983年,華潤公司改組為華潤(集團)有限公司,其後重點投資零售、房地產、電力、基礎設施等領域,逐漸從綜合性貿易公司變為以實業為核心的多元化控股企業集團。
80年代中期,華潤陸續在海外設立7家地區性公司,發揮中資窗口企業作用。1992年,華潤向上市公司永達利注資,並更名為華潤創業,成為最早一批在港上市的中資企業。隨後幾年,華潤集團旗下五豐行、華潤置地等企業陸續在港上市,借力資本市場進一步發展。
2000年以來,經過兩次「再造華潤」,華潤集團目前主營業務涉及大消費(零售、啤酒、食品、飲料)、電力、地產、水泥、燃氣、大健康(醫藥、醫療)和金融等七大範疇,直屬企業中有6家在港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