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少明(大公報記者梁穎賢攝)
大公網4月26日訊(記者 梁穎賢)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今日將展開為期5個月的土地供應公眾諮詢,以應對未來土地短缺問題。美聯物業住宅部行政總裁布少明認為,當中短中期方案的「利用私人新界農地儲備」以及中長期方案的「維港以外近岸填海」較為適合。與此同時,土地供應除了着重房屋「量」之外,亦要改善居住質素,如增加人均居住面積等,冀做到「量」、「質」兼備的長遠房屋規劃。
布少明表示,目前發展商有不少農地儲備,單以主要發展商計算,已涉及高達1億平方呎,假設當中3成農地透過補地價轉換住宅用地,並以2倍地積比率及平均每個單位面積為500呎計算,有機會提供逾十萬個單位,即等同9個沙田第一城規模。若然當局加快農地轉換進度,相信可於短期內釋放不少土地。至於轉換方案需要公平、公正及公開,屆時將達致巿民、政府、發展商互贏局面。而中長期方面,填海是其中較合適的方案。事實上,填海過往是香港新增土地行之有效之法,如荃灣、將軍澳、屯門及沙田等亦是從填海得來,香港在此方面亦有相當的經驗。
增加土地有助解決房屋問題,但同一時間值得關注的是「納米」單位近年落成量卻大幅上升。據資料顯示,2013年實用面積小於20平方米(約215平方呎)的私人住宅單位落成量僅得81個,佔該年私人住宅單位總落成量約1.0%;而2017年有關單位數目已攀升至691個,佔比上升至約3.9%。相比起2013年,去年「納米」單位的落成量急升約7.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