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共居的核心在於公共空間及社交功能
本港樓價愈升愈有,與市民收入脫節,年輕人若不靠「父幹」「母幹」,幾乎上車無望,令租房需求空前龐大。在共享經濟盛行的當下,共享公寓為渴望獨立、熱愛社交的青年提供了新選擇。但隨着愈多投資者瞄準共居商機,房源不足、利潤空間小等挑戰愈發清晰。業界籲政府開放工廈用途,此外,通過各類增值服務拓展收入來源、提升物業價值亦成為共識。」大公報記者 吳涵宇
據調查機構Demographia統計,香港已連續八年蟬聯全球最難負擔樓價地區,人均不吃不喝近20年方可買樓。近幾年來,有不少業主及初創公司將現有的部分或整棟住宅、酒店物業改裝為共居項目,多坐落旺角、紅磡、屯門、沙田等地區,租期介乎一個月至一年,月租低至3000元、高達50000元不等。
核心為社交及公共空間
仲量聯行香港研究部主管及區域董事馬安平接受大公報記者訪問時指出,本港共居模式大致分兩種:一為針對在讀學生的「校外宿舍」,設施及格局與大學宿舍相若,多按床位出租,租金相對廉宜;二是針對年輕專業人士的共享公寓,與服務式酒店相似,多以房間為單位出租,獨立性及私隱性更強,價格亦較高。
共居的核心在於公共空間及社交功能,運營商提供膳食飲料及運動場所,舉辦聯誼、工作坊、讀書電影會等活動。馬安平強調,本港共居市場能否走上正軌,關鍵視乎「經濟適用房」能否向共居理念轉變。舉例說,部分小型旅店轉型共居,但未有進行空間改造,亦無公共活動空間及附加服務,實則不能稱之為「共居」。
經營者探索模式創價值
馬安平坦言,本港樓價高企,物業成本及改造成本均很高,而共享公寓租期短,空置率本就高於一般出租住宅,加之可租空間縮減,難免令部分投資者卻步。
Stan Group運營有汀蘭居、菁雋等收租項目,集團主席鄧耀昇有意在旗下酒店項目加入共享元素,將100間房用於共享住宿,目標客群為本地年輕人及創業人士。他認為,共居不僅能解決住宿問題,更為租客創造「互相支持、互相學習的社區關係」,惟利潤空間有限,故私營共居項目仍在少數,需探索如何在商業模式上創造更多價值。
共享公寓「書匯」及「型宿」的運營商Synergy Biz創始人黃兆麟表示,主要收入來自租金,但正開發周邊產品拓展收入來源,計劃今年推出Synergy手機應用程式,還將在地舖位置開設建築面積1000平方呎的概念商舖。M3立方國際青年社區創始人張權亦稱,除了一般租金外,還通過場地出租、商品售賣、洗衣服務等賺取利潤,並加強運營及資產管理水平,從而長遠提升樓宇整體價值。
專家籲應將安全放首位
羅兵咸永道管理諮詢總監王君弼提醒,發展共居應將安全放在首位,很多舊樓在結構、消防、環境及公眾安全方面不達標,並不適合發展共居,需特別留意。他續稱,一些營運商選擇將大廈某幾層單獨改造用作共居,或對整體架構及其他住客產生影響。
張權稱,選擇項目時要考慮交通便利、周邊生活配套完善、接受整棟樓出租等多重因素,因此很難找到合適物業。他希望政府開放工廈用途,允許發展商將部分工廈改造升級為安全達標的可租住宅,用與時俱進的思維多元地解決房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