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香港「自決派」與「本土派」主張「重奪」單程證審批權。單程證審批權從來在內地而不是香港手中,根本談不上「重奪」。其實,他們的目標是以此為名,收緊每天150個單程證配額,減少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提出經濟上的理由,即內地人移民香港「攤薄」本地資源,特別是房屋與綜援;也提出政治上的理由,即「新來港人士支持建制派」、「中國派內地人士來港故意『溝淡』民主派的選票」;更有文化上的理由,即新來港人士用「中國文化」(普通話與簡體字)同化香港文化,「殖民香港」。
這些理由多屬誇大事實,其背後的「陰謀論」思維尤為黑暗。最近,姚松炎在立法會補選大熱倒灶敗選,其得票率在兩個新來港人士較多的新屋邨——啟晴邨與德朗邨大幅度落後對手是落敗主因,於是「溝淡論」再次在反對派陣營內熱議。
如果這是普通反對派說說也就罷了,但這些言論都由頭面人物「帶節奏」。最不幸的是,一些學者的研究也有意無意地間加持該種理論。在香港這個過度推崇「學者」的地方,有「學術研究」為基礎,還不火上澆油?2016年立法會選舉前夕,黃鶴回、馬嶽、林蔚文(黃馬林)三人發表文章,指「內地移民較支持建制派」,就引起廣泛討論。「本土派」與「自決派」當時在選舉大勝,恐怕與此不無關係。
「溝淡論」存在重要缺陷
這些言論早已被有識之士反駁,如中文大學社會學系蔡玉萍教授就發文駁斥,指出文章存在多個重要缺陷。其中最嚴重的是:「此文只輕輕帶過一非常重要的發現,即『支持建制的是九七前移民,九七後移民和本地出生人士對民主派的支持沒有明顯差異』。」事實上,雖然這句「打臉」的話也寫在該論文中,但只在數據分析中輕輕帶過,在摘要、討論、結論中都沒有提及,媒體報道時自然也更不提了。
黃馬林當時並沒有公開回應。日前,他們又發表了一篇支持「新來港人士支持建制派」的論文(2018論文),用新數據「證明」九七後移民與本地人確實在投票取向上有顯著差異。該文似乎回應了蔡教授的質疑,更斷言:「這些內地移民容易成為獨裁政權收編的目標,並被動員參與選舉投票。」與上次一樣,該論文剛刊行就被媒體引用,配合補選議論,再次引發反新來港人士的討論。
然而,只要深入閱讀該文就會發覺,即使假定論文中的原始數據完全站得住腳,文中的分析也存在很大問題。
首先,新論文顯然是2016年論文的後續,但文中居然沒有引用舊論文。該做法在學術界非常不合情理。背後的原因大概是:如果仔細對比這兩篇論文,讀者不禁會問,為什麼在2016論文中,新來港人士對民主派的支持還和本地人差不多,為何在2018論文中就有顯著差別呢?
技術上看,導致差別的根本原因,是2016論文中使用的原始數據屬2012年的調查數據;2018論文的數據綜合兩個數據:2012年舊數據(文中的「wave 3」)與2016年的新數據(文中的「wave 4」)。從論文表2可看出,「wave 4」變量的影響極大:1997年新來港人士認同「國家驕傲」與「wave 4」的相關性是0.619,認同「強人統治」的相關性是1.106,均非常相關。也就是說,正是加上了2016年的調查數據,才令新來港人士顯著區別於本地人。結合2016論文形容的新來港人士與本地人在政治立場沒有顯著差別的結果,不難看出,2018論文得出「有顯著差別」的結果,乃2012年到2016年這段時間,新來港人士的政治立場轉變之故。
分析迴避核心問題
為解釋新來港人士與本地人在政治立場上的差異,論文又列舉了兩個可能的解釋:第一,新來港人士是主動選擇來香港,於是更支持現狀,更支持建制派;第二,新來港人士沒有像本地人般熟悉香港的政治情況,所以不滿意政治的容忍度較高。
這兩個解釋都有現成的理論,但它們都是「靜態」的,根本不能解答為何2012年的數據與2016年的數據會如此不同。事實上,文中一直迴避新來港人士政治取向變化的問題。比如,文中雖然提到了「wave 4」這個變量,在分析中卻完全沒有討論到這個變量的影響,也沒有提到「時間」這個重要影響因素。這真是嚴重的(可能是故意的)疏忽。
顯然這不太可能是短短四年內,新來港人士的人口組成變遷(即因為這四年新移入香港的人被納入調查)所導致的。相反,大概每個人都能想到極可能的解釋:即近年來興起的「本土派」強調「香港本土利益」,敵視新來港人士,把新來港人士推向了建制派一方。
隨着香港政治這幾年的極端化,在社會上針對新來港人士的聲音與事例不必多舉例。不要指責建制派「蛇齋餅糉」,即便建制派「蹺起雙手」,絕大部分新來港人士又怎麼把票投給敵視自己的陣營?
顯而易見,該論文距離「真相」只差一步,卻顧左右而言他。他們抽離了脈絡,倒置了因果,把新來港人士貼上先天性「民主敵人」的標籤,把他們說成「被利益收買」的「糊塗選民」,助長了「中國輸出移民影響香港政治」的「溝淡論」,無視近年來在反對派的鼓吹下,部分人敵視新來港人士,才是造成新來港人士愈來愈支持建制派的原因。這除了繼續煽動右翼反移民的「有毒空氣」外,別無好處。或許這並非黃馬林等學人的本意,但在這些敏感問題上,稍有不嚴謹與邏輯缺陷,得出了有爭議的結論,都有可能引起的媒體誤讀,放大了社會效應,造成惡劣的社會效果。常言道,「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這些學人多少肩負一定的社會責任,不可不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