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江蘇蘇州桃花塢的木版年畫人物細緻,色彩鮮艷,是我國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人重視過農曆新年。春節時,幾乎每個家庭都會在門口兩側貼上對聯,叫「春聯」。有的還在門板上和室內貼上畫,這些畫統稱「年畫」。貼在室內的年畫多數是吉祥圖案,比如蓮花圖案與魚圖案組合在一起叫「蓮年有魚」,諧音是「連年有餘」,是中國人對未來生活富足的一種期盼。
年畫的前身是桃符,爆竹和桃符是古人新春不可或缺的物品,筆者孩提時代的流行春聯:「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象更新」,所指的就是爆竹和桃符;在辭舊迎新之際,在桃木板上分別畫上「神荼」、「鬱壘」二神的圖像,懸掛於門首,意在祈福滅禍。最為人津津樂道是唐太宗夜不能眠的故事,他害怕以前被他所殺的鬼魂索命,要兩名將軍秦叔寶和尉遲敬德守衛寢室門口,才能安然入睡。之後將兩位將軍的戎裝像貼在唐太宗門口,他也可以安然入睡。從此,民間過年時的門神也就換成秦叔寶和尉遲敬德。
後來人們為了省事兒就直接在桃木板上寫上「神荼」、「鬱壘」二神的名字,或畫上秦叔寶和尉遲敬德,這就是最早的桃符;後來演變成各種吉祥主題的年畫,也因應各地不同的民俗和藝術風格,令各地百花齊放地展現各有特色的年畫作品。
年畫始於五代,把之前張貼於寺廟、宗祠的守護神門畫,變化題材,於新春期間張貼,增加節日氣氛。至北宋年間,社會經濟發達,人民生活質素提升,由是年畫大盛,演化成民間的新畫種,由於各地民俗有異,各地年畫發展各有特色,天津的楊柳青年畫、江蘇蘇州桃花塢和山東濰坊的楊家埠年畫都是不可多得兼有地方特色的藝術珍品。
張貼年畫的習俗也影響了中國周邊的國家,朝鮮稱年畫為「歲畫」,彩色繪製,題材多是龍、虎、鹿和喜鵲等吉祥圖案;越南的年畫以兒童、風俗生活為主,色彩鮮艷;日本的年畫有浮世繪和水墨畫,前者以神祇為主要題材,後者松、竹和梅為主;現代的年畫已經不用木板印刷,完全被電腦打印取代了,而且題材廣泛,不限於吉祥的錦鯉、娃娃、財神,政經人物、名勝風景也被選用,希望新一代的青年人可以承傳年畫藝術,注入更多創意,把年畫這門藝術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