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補選昨日結束,投票率約為43%,如果選委會最後數字未有大的變化的話,則將是回歸以來投票率第三低。為什麼投票率如此之低?「泛民」不是說「DQ引起市民憤怒」、「會全城投票表達民意」?實際上,投票率低最根本原因在於這次補選完全是「多餘」的,是「泛民」自己弄出來的勞民傷財的選舉;而允許被DQ者繼續參選也是在侮辱市民的智慧。種種原因相加,左右兩邊的選民出來投票,而一大部分的中間選民則選擇以不投票來向極端政治表達不滿。
一般而言,補選由於只屬局部的選舉,缺乏全港性影響,因此投票率往往會較低。2000年的補選,投票率為33.27%;2010年「五區總辭」的補選,投票率更只有17.19%。但儘管如此,2016年的新界東補選,投票率仍有46.18%,這與當年立法會換屆臨近的氣氛,以及所謂的「雷動計劃」影響有關。
但此次補選,港島、九西、新東三個直選選區,以及建築測量界功能組別,總共四個選區,堪稱一次「小換屆」,足以造成全港性選舉氣氛;再加上「泛民」不斷在製造政治矛盾、散播「政治對決」的言論,按反對派的預想,投票率即便不會創新高,也不可能低過2016年的補選。但結果偏偏相反,幾乎是回歸以來第三低的選舉。
這裏暫且不論最終選舉結果的誰勝誰負,從投票率低的角度去分析,背後的原因有兩個。
第一,補選根本是「多餘」的選舉。在投票之前,市民往往會問自己一句:為什麼要投票?實際上,此次的選舉本不應出現,是「泛民」「自作孽」、違法宣誓而被法庭取消其議員資格的結果。本來就是議員,自己斷送議席還要市民再次「保送」,根本缺乏一個足以讓大多數市民投票的理據。建制派以及部分反對派支持者都出來投,但大多數中間選民對此已感到厭倦,選擇用沉默來表達不滿。
第二,「泛民」候選人太不堪。這次補選是要填補被DQ者的議席,但「泛民」整個競選過程只可用荒唐來形容。「泛民」的所謂「初選」,目的是為了內定姚松炎為九西參選人,硬是對馮檢基百般攻擊抹黑。對待自己人都如此心狠,這種「泛民主派」的作風又豈能得到認同並投票支持?而司馬文本身有僭建是「帶病」參選,范國威極端作風也難以得到認可,再加上區諾軒邀日本政客來港助選、再燒基本法等,同樣是冷了中間選民的心。選民選擇放棄投票,實是無奈之舉。
此次投票率低,是香港選民對極端政治厭倦心態的一種體現。「泛民」儘管取得席位,但如果不改極端立場,未來必將是死路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