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以英語為母語的顧鈞灝老師,到梅嶺中學講授英文課
去年,我們任教的路德會西門英才中學,全體老師第二次進行境外交流學習。是次交流的地方是江蘇省南京市、鎮江市和揚州市,五天內遊歷三地。觀光當然是行程重點,不過留在我們內心的卻是一班當地學生的親切面容。/路德會西門英才中學唐詠賢、顧鈞灝老師(文、圖)
唐老師:課堂比想像中流暢
上次我校往南京交流時也有往學校觀課,但今次不再是觀課老師,而是被觀看的授課老師,教的不是自己學生、教學用的不是最靈光的粵語、教授的不是曾教過的文章、觀課的還有不認識的人。上述這麼多個「不是」,一度令我緊張起來。出發前我在香港作好準備,例如備課、試教、練習普通話等。幸而同工給予許多「是」的回應,校長亦給我十足信心。中文科同工與我一同備課,給予寶貴的教學意見,令我感到更踏實和堅強。
當我踏入陌生的揚州梅嶺中學課室,面對約六十名不認識的中一生、二十多位素未謀面的教師時,我有如平日在香港般授課。當地學生很投入,令我忘記身處陌生的地方。我所教的文章是汪曾祺先生的《夏天的昆蟲》,在課堂中帶領同學朗讀、教寫板書圖,引導大家感受文章之美,並激發同學分享童年玩樂之趣。課堂比想像中流暢,相信師生收穫滿滿:學生既掌握了文章重點,我校的教學能力亦得到肯定。是次境外交流學習中我認識了江蘇三個城市,開闊了視野並增加教學信心,感謝學校、校長籌辦。
顧老師:學生英語較預期好
鎮江是個新舊並存的地方,路旁掛滿中式燈籠,菜肉包的香味從遠處撲鼻而來,這裏可逛一個早上。參觀當地學校期間,我負責向當地學生教授英文。我在加拿大生活了很久,對內地的英語教育模式認識不深,亦只在路德會西門英才中學教過每班約30人的華人,但這裏每班竟有60人。起初我擔心那麼多人會否不受控制呢?他們聽得懂我的英語嗎?
幸好同事先替我介紹內地情況,作好準備,進入課室時並沒擔心,而學生也很友善。我以英語問候大家:「大家好嗎?」神奇事發生了,大家竟同聲一致地以英語說:「我很好,謝謝你,你好嗎?」我以緊張傻笑作回應。他們被訓練要集體服從,回答標準答案,上課時要安靜留心,不隨便發問。課堂總算順利完成,他們的英語程度比想像中好,惟不擅長分組學習。這次體驗讓我有很大思考:應否鼓勵他們有獨立思考呢?如何才可引導各人?這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