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公布前,香港政治立場對立的政治團體紛紛要求財政司司長向全港符合條件的居民派發一定數額的現金,以體現「還富於民」。
另一方面,社會輿論強烈要求特區政府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改劃為住宅用地。這兩件事,折射香港社會的基本矛盾:即大眾與富人或權貴的矛盾。有所差別的是,要求政府「錢」是以民粹主義來間接反映這一基本矛盾;而要求粉嶺高爾夫球場改作住宅用地,則是直接暴露這一基本矛盾。大眾與富人或權貴的矛盾,主要是經濟性質的,但是發展至目前地步,已明顯具有政治意義。
與此同時,香港另一種基本矛盾:政治基本矛盾也愈益深化。表面看來,建制派和反對派圍繞現屆立法會四個議席補選的較量缺乏「火藥味」,似乎政治基本矛盾正在弱化,但其實是反對派已陷入思想空前貧乏的境地,而建制派則在政治上高屋建瓴顯得心有餘力不足,是從兩個不同側面反映香港政治基本矛盾的演變,走到了一個新的歷史節點。
在1998年第一屆立法會和2000年第二屆立法會競選中,兩大政治陣營延續「九七」前圍繞回歸所形成的政治對立各自爭取支持。從2004年第三屆立法會開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制發展成為兩大政治陣營較量的焦點。2016年第六屆立法會競選是在普選行政長官方案夭折之後,反對派高舉爭取所謂「真普選」旗幟作招徠。值得重視的是,面對3月11日現屆立法會填補四個議席空缺的補選,反對派參選人不僅無法形成隊伍,也沒有能力形成共同單一話語。
然而,親反對派勢力不僅沒有因為反對派陷入空前困境而有所動搖其支持,相反更由此產生眷戀。於是,建制派能否高屋建瓴就顯得很重要。
着力解決貧富懸殊問題
在要求政府「派錢」問題上,建制派和反對派政治團體表現得「不謀而合」,既反映前者未能在政治話語的設定上達至高屋建瓴,也反映香港政治基本矛盾已深度相互糾纏。在民粹主義訴求的背後,是社會貧富差距懸殊,大眾對富人或權貴愈益不滿。為了爭取選票,不同政治團體遂主動或迫於無奈提出民粹主義口號。
長期以來,香港的政治基本矛盾不斷深化,同特區政府的關聯度不大。不是因為歷屆政府推動政制發展引發兩大政治陣營對抗,而是後者使歷屆政府在推動政制發展時困難重重。
但是,香港的社會基本矛盾不斷深化,歷屆政府在不同程度上是有責任的,推動經濟轉型可謂乏善可陳,改善民生亦力有不逮。如果前幾屆政府在開發土地上做足了工夫,今天香港社會不至於為粉嶺高爾夫球場是否改作住宅用地而爭論不休;如果香港早已完成經濟轉型,經濟體積做大做強了,增長速度提高了,不僅勞動者的收入水平能夠追上通脹,香港社會分層結構問題也不至於惡化為明顯的階級對立。
面對兩對基本矛盾相互糾纏特區政府的管治和施政須雙管齊下,綜合施策,既努力把控政治基本矛盾,又着力推動經濟轉型以緩解社會基本矛盾。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2月28日發表2018/2019財政年度預算案,在推動經濟轉型上頗費心思。陳茂波稱,香港面對激烈競爭,必須在創科路上突圍而出,聚焦具有優勢的四大範疇即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智能城市和金融科技。為此,繼上一財政年度預留100億元推動創科發展後,建議在新一財政年度再撥500億元,其中,200億元用於落馬洲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創科園)第一期,包括土地平整、基礎設施、上蓋建設和早期營運。此外,向創新及科技基金注資100億元。該基金對創新科技的支持,由2013至2014年度的約7億元,倍增至2017至2018年度的15億元,並預計支持還將不斷增加。
全社會須「心往一處想」
但是,政府、商界和民間能否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尚有一定困難和阻力。
就民間而言,大多數人能夠理解財政儲備應主要用於中長期經濟發展,他們期盼的是政府提出具吸引力和說服力的中長期規劃。
就政府而言,已明確宣告要做發展經濟的促進者,財政儲備應使則使,但是,在是否以及如何制訂中長期規劃上尚未形成明確判斷。
而香港商界的主要問題是大企業普遍創新動力不足,中小企業則有心無力或者隨波逐流。這一點,佐證政府加大政策推動力度之必要。
如果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在較短時間裏成效不大,那麼,香港兩對基本矛盾相互惡化的效果將更加顯著。弔詭的是,在這裏,衡量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成效是否大,以及何謂「較短時間」的尺度,難以先驗設定,而是需要視香港兩對基本矛盾相互惡化的程度而定。
如果政治團體以民粹主義為政治鬥爭主要工具,那麼,兩對基本矛盾相互惡化的速度會加快、程度會提高。在這一點上,反對派會是主要推動力,因為,他們可以無顧忌地訴諸民粹主義。相比較,建制派和政府必須顧及工商界利益。所以,政府應當加強與建制派合作。
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