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人才培養,對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發揮着巨大的影響力,並且具承前啟後的作用。香港教育是否充分顯示這種功能,這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儘管教育工作者努力工作,教育資源不斷增加,但教育仍然存在不少問題,未能與時並進。
香港回歸祖國之後,香港教育從此踏入一個嶄新的階段,培養「服務社會、報效國家」的人才,理應成為新時代的教育目標。換言之,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不但能夠掌握知識和能力,還應對國家和香港加深認識,並有所貢獻。這是新時代賦予教育工作者的歷史使命,也是教育領域貫徹落實「一國兩制」方針的客觀要求。衡量教育工作的得失成敗,應以此作為主要的準則。
遺憾的是,如此重要的教育目標,至今仍然沒有確立。教育目標老是模模糊糊,教育方向何去何從?這就不難了解為何當年小撮人的反「國教」,竟能誤導了不少家長和師生,國民教育從此式微;「港獨」之後竟能明目張膽、肆無忌憚在一些校園蔓延。
事實告訴我們,校園空間從不真空,正氣不彰,歪風則盛,反之亦然;與其消極防禦,不如積極進取,確立正確的教育目標,端正教育方向,為此努力奮鬥,當能對教育注入巨大的正能量,使校園面貌煥然一新。
國家發展迅速,但是港人的認識明顯滯後,因而形成巨大的落差,這種現象並不正常,使人擔憂。過去數十年來,特別是近幾年,中國無論內政外交都取得全方位的重大突破和創新,其變化之大之快,超出人們的想像。筆者一位親戚是中產人士,她不時到上海探望兒孫,目睹這個城市的巨變,感慨地說:「上海的進步真是一日千里。」她還說:「中國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中國人到外國,受到尊重。我作為中國人感到自豪!」此乃肺腑之言。倘若全港市民都有這樣的認識,當會增強家國情懷和民族自信。
由於少數抗中亂港之徒肆意抹黑國家,本地傳媒對內地報道又不足,有的更貶多褒少,甚至刻意歪曲,港人(特別是年輕人)受到誤導,對國家歷史和現狀不甚了了,有些更存有偏見。國家分明大有進步,今非昔比,可是他們的眼光仍然停留在昔日的階段,顯得落伍而陳腐。
隨着國家的發展,香港已被納入國家發展整體規劃之中。粵港澳大灣區的設置、港珠澳大橋的建成、廣深港高鐵香港段與內地高鐵網絡的銜接,必將使香港與內地的關係變得更為緊密,從而為香港帶來前所未有的商機,年輕人可從國家強盛、民族復興、香港穩定繁定這種宏觀大局中,認識自己光明的前景,尋求美好的出路。
時代變了,教育要走在前頭。教育工作者只有站在歷史潮流的前列,要具有高膽遠矚的目光,洞悉先機,才能引導學生跟上時代,沿着正軌健康成長,成為優秀的治港人才。
筆者希望,本屆特區政府對教育具有新理念新思維,勇於擔當,敢於突破。教育局的職能應從教育行政的管理者,進而成為教育方向的掌舵者,加強政策領導,排除障礙,推動學校實現教育目標,開闢教育的新天地。
資深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