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分析指,金融海嘯以來一直推升股市的熱錢會不斷減少,大市在跌後再攀高峰的機會亦相對較難 法新社
全球股市在二月初大跌後,現已收復了部分失地,大摩環球指數現正日益回升至1月底的歷史新高,大摩亞太區指數亦同樣慢慢再攀高峰。問題是,今次的大跌市與近年多次的大調整不同,前數次跌市主要是受到短期因素所影響,但今次跌市卻主要受到美國長債孳息不斷攀升,美國貨幣政策逐漸回復正常化的影響。這些影響將不可能在短期內消失,所以,現階段相信股市會再攀高峰,未免太樂觀了。
全球股市在近年間不斷上升,深度調整的次數並不多,最近一次是在2016年,股市當時在下跌了逾一成四後才反彈,而另一次則是2011年,股市當時下跌近兩成才再度反彈。然而,兩次都是受到短期因素的影響。
2016年初的跌市主要炒中國爆發金融危機,但隨着時日過去而中國金融體系仍然穩如泰山後,憂慮便頓然消失,全球股市再拾升軌。
至於2011年那次大跌市,主要受到美國被降信貸評級的影響,市場當時恐懼美國將出現重大的債務危機,美債價格可能會大跌,因而拖散了股市。然而,其後美債孳息在短暫被抽高後,又再回復下跌的軌道,使市場如釋重負,股市亦回復升勢。
今次全球股市在二月初下調了近一成,便開始反彈,調整期看來比上兩次短,但問題是股市今次能否完全收復失地仍無人敢說,假如長債孳息再度高企,或再有數據顯示美國通脹升溫,大市便很有機會再度下跌。而且,今次跌市與前兩次不同,主要是受到美國通脹升溫,加息步伐加快的憂慮而造成。故除非全球經濟增長突然大幅逆轉,令美國需要再次量化寬鬆,否則美國加息和退市的大趨勢已不能逆轉,美國長債孳息亦只會愈升愈高。在這種貨幣政策大環境的改變下,金融海嘯以來一直推升股市的熱錢便會不斷減少,大市在跌後再攀高峰的機會亦相對較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