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所謂「四仔」的說法,即一生之中擁有「屋仔、車仔、老婆仔、仔仔」,不少港人甚至視之為人生目標或夢想。可見,港人對「置業夢」確實有一種根深柢固的執著,這多多少少解釋了本港樓價為何一直高企,為何高地價政策能夠在香港成功。畢竟,港人的置業需求太強烈,彼此均前仆後繼,爭相買樓。
日前,民建聯就「市民對置業的意見」進行了一個民意調查,發現逾半數受訪市民支持政府倡導的「以置業為主導」政策,同時有近8成受訪者對最終能成功置業缺乏信心,再次反映「住有所居」確實是民心所向,對香港人來說,未能置業,便難以安居。但特區政府的現有措施並不足以協助市民置業。
實事求是地看,現時樓價高企,政府其實也陷入了兩難的局面。要是政府粗暴壓抑樓價,很可能衝擊本港的經濟和金融體系,導致負資產個案和失業率上升,令大量業主和小市民的利益受損;然而,倘若政府不大力壓抑樓價,小市民又似乎置業無望,在兩難的情況下,政府應該如何處理呢?作為立法會議員及民建聯房屋事務發言人,我認為在打壓樓價與任由樓價飆升之間,實際上還有第三條路,便是提供更多政策措施協助「未上車」的市民置業。
依據民建聯的調查結果,我建議特區政府應該推出更多政策措施協助市民「上車」,例如推動「白居二」恆常化、推出更多「港人首置上車盤」、「寬免首置者物業印花稅」、「豁免首置者按揭保險費」等,並為「白居二」單位買家提供更多的按揭擔保期。我認為,政府應減低首次置業者的負擔,對首置者提供更多支援,同時應繼續壓抑炒房,確保「房子是用來住的」,壓抑市民對房子的炒賣需要,增加樓宇炒賣的成本。
筆者認為,「壓炒風、穩樓價、增供應、扶首置」,這十二個字,應該是香港房屋政策未來的主要方向!
立法會議員、民建聯房屋事務發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