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內銀放貸2.9萬億飆四倍創新高

時間:2018-02-13 03:16:20來源:大公網

  中國上月新增人民幣貸款達2.9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的歷史新高,遠勝市場預期的約2萬億元,規模環比更擴近四倍;社會融資規模增量則略遜於預期,至3.06萬億元。分析認為,上述數據表明表外萎縮加速轉表內、部分去年十二月貸款延後至上月投放,預計後期貨幣政策將繼續以「穩健」為主,在金融「強監管」的政策邏輯不改下,信貸在社會融資中結構中的佔比料持續保持高位。/大公報記者 倪巍晨

  中國央行昨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上月人民幣新增貸款2.9萬億元,同比多增8670億元,且遠超5844億元前值。其中,住戶部門貸增9016億元;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增1.78萬億元;非銀金融機構貸增1862億元。

  社融3.06萬億略遜預期

  上月社會融資增量錄3.06萬億元,較2017年同期少6367億元,也少於市場預期的3.15萬億元的規模。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2.69萬億元,同比多增3717億元;委託貸款由去年同期的正數,變為減少714億元,同比多減3850億元;信託貸款、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分別少增2720億及4693億元,僅增455億及1437億元。

  招行總行資產管理部高級分析師劉東亮分析,上月信貸大超預期與居民戶信貸及企業票據融資同比增加較多有關。居民戶短期信貸較去年同期的飆升,結合居民中長期信貸數據,預示了今年樓市表現不會太差。上月社會融資總量較去年同期減少逾6000億元,預示在強監管政策作用下,融資「回表」趨勢正在加速進行,而社會融資總量增速的下滑,符合實體經濟「去槓桿」的政策目標。

  交銀金研中心首席金融分析師鄂永健表示,去年末新增信貸遠遜預期,部分信貸或推遲至一月投放的「季節性因素」,是上月新增信貸錄歷史新高的主因,總體而言當前實體經濟融資需求依然較為旺盛。當月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信貸大大超過住戶部門貸,且社會融資方面同比減少逾6000億元,都表明「脫實向虛」狀況已開始改善,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內上述結構性特徵還將延續。

  蘇寧金研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黃志龍分析稱,歷年首季都是新增信貸和社會融資大幅增長期,這與金融機構年初信貸投放額度沒有限制,且金融機構傾向於「信貸早投放、早收益」有關,從一月金融數據表現看,當前中國實體經濟依然十分穩健,且實體經濟對資金的需求也較強勁。

  貨幣政策料以「穩健」為主

  不過,九州證券鄧海清團隊則分析,從一月社會融資結構看,信貸佔比88%表明,表外「非標」回表是信貸創歷史新高的關鍵因素;從社會融資的增量和存量看,都表明「實體經濟去槓桿」已經開始,一月信貸超預期並不代表實體經濟融資需求旺盛,這也意味今年經濟大概率下行。

  劉東亮相信,當前融資形勢正按監管層所希望看到的方向演化,預計「強監管」的政策邏輯不會改變,關注年初居民戶信貸的快速增長,或令樓市調控和針對「現金貸類」的調控持續加碼。黃志龍綜合當前市況判斷,未來社會融資數據料仍將維持平穩增長勢頭,但在金融監管依然較嚴格的背景下,信貸在社會融資結構中的佔比料持續保持高位。

  鄂永健指出,在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考核規則下,未來信貸增速的穩定性將較此前明顯增強,預計後期貨幣政策將以「穩健」為主,今年全年信貸增速在12.5%至13%附近,全年信貸增量約15萬億元,全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約18.5萬億元。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