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粵港澳大灣區區內港口,在配合協作之下,能夠發揮更多的效益
當「一帶一路」倡議開始推行,沿線地區的經濟貿易將會急速發展,人文交流亦會變得頻繁,對航運的需求將會日漸增加。現時粵港澳大灣區擁有龐大的海港群和空港群,再加上地理位置處於亞洲的重要航區,多年以來一直是國際航運樞紐。每一個城市個別發展經已是閃爍耀眼,若城市間可加強港口和機場的協調,做好境內外分工,隨着「一帶一路」倡議的國策乘風而上,定必能夠成為世界第一的航運物流樞紐。/廣東省政協委員、香港廣東青年總會民生政策研究委員會副主任 林至穎
港口機場輸送量大
現時,粵港澳大灣區的港口群是世界上通過能力最大、水深條件最好的區域性港口群之一。根據羅兵咸永道去年中發表關於大灣區的報告,在2016年,廣州、香港、深圳港口的輸送量分別為5.44億噸、2.57億噸、2.14億噸。把大灣區內港口的輸送量加起來,達到15.71億噸,規模已居全球各灣區第一。
據英國勞氏2016全球港口百強排名,深圳港排名第三(2420萬個標準箱),香港港排名第五(2007萬個標準箱),廣州港排名第七(1722萬個標準箱)。不計算其他大灣區的港口,把深圳、香港、廣州的數量加起來,已達6128萬個標準箱,比港口百強排名中後30名的總和更多。
機場旅客輸送量方面,根據羅兵咸永道報告中的2016年資料,香港國際機場、廣州白雲機場和深圳寶安機場的旅客輸送量,分別高達7052萬、5978萬和4197萬人次。隨着香港機場第三跑道的落成,以及「深圳第二機場計劃」在惠州落實,大灣區空港將會有再進一步的發展。現時,大灣區內的港口和空港合作是有限的,有時候還有一點各自為政的情況。隨着大灣區的整合發展,各地政府可以在政策上推展一些措施,促成各港口和空港的合作,把大灣區打造成全球的貨運和交通樞紐。
基建助整合協作
要把港口和空港整合發展,先要讓區內人流和物流變得便利。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等大型交通基建相繼落成,相信可以讓大灣區的港口和空港有更大的發展。現時,內地的旅客需要在香港國際機場登機,可以在蛇口港坐船直達機場,並不需要入境香港,來自澳門的旅客亦有近似的安排。當港珠澳大橋落成後,我們大可以深化這個安排,讓來自澳門和珠海的旅客不用入境香港,就能經陸路使用香港機場呢?同樣,國際旅客亦可透過同樣安排,以香港機場經港珠澳大橋直接入境內地或澳門。
對由香港出發或以香港作為旅遊目的地的朋友而言,若有便利的交通和出入境安排,大可以選用澳門、珠海或深圳的機場,航班選擇更多、更便捷。深圳、澳門和珠海與香港的距離,其實並不是十分遙遠。由香港市中心到深圳機場,若使用深圳灣口岸,大約只需一個小時。港珠澳大橋全長約50公里,與台北市中心到桃園機場的47公里、韓國首爾到仁川機場的70公里,比較起來其實並不遠。以世界大城市作比較,倫敦周邊就有五個大小不同的機場,雖然他們都是以倫敦來命名,但有些距離市中心也很遠。由此看見,把深圳、澳門、珠海的機場,與香港機場結合分工,在地理上是可行的。
創造便民政策
要把大灣區的機場整合,面對的是制度的不同。雖然香港和澳門同為中國一部分,但在「一國兩制」之下,香港和澳門與內地的出入境和海關是分開運作的。假如香港旅客到外國旅遊使用深圳機場,需要先在香港至深圳的陸路口岸辦出入境手續、過海關,再到深圳機場出境;回程時也先要在深圳機場入境,再在陸路口岸出入境。過程之中,或許會浪費了不少時間,制度不同亦會帶來一些不便。另外海關管制的要求不同,對需要補稅的產品和禁止入境的物品也有所不同。例如在深圳機場入境,就不能帶外地的水果了。對部分國家旅客而言,香港是免簽證的,但內地就需要簽證,在這個情況下,他就不能經深圳機場到香港了。
要解決這些問題,或者我們可以以旅客的最終目的地去作海關的安排。可以考慮參考轉機購物的安排:若購買了化妝品(不能上機的液體),商店會為你包在密封的袋中,再來封條,讓你可以通過旅程中的其他安全檢查。我們可以考慮在深圳入境時,用封條包裹需付稅金的商品,到達到香港的陸路口岸才由海關解封。入境簽證問題,也可以考慮以短期過程簽證解決。甚或,有關部門可以考慮開設由深圳機場直達香港的過境巴士,乘客無需在深圳機場入境,直接在香港入境。
若我們能夠把大灣區五個機場組成空港群,將會是世界級的航空樞紐。機場與機場之間不應是競爭對手,而是合件夥伴。各機場若能分工發展,將有更有效發揮樞紐的優勢,筆者個人認為香港機場可以主力發展國際航線;深圳和廣州機場可以發展更多內地城市航點和增加更多通往內地主要城市的班次;澳門機場、珠海機場可以分別發展更多國內外的廉航服務。當然,詳細落實協作的方法,應由專業人士和各地政府作詳細研究。
提供更優訊息服務
大灣區區內的港口,需配合協作才能發揮更多的效益。由於香港本地欠缺製造業,香港港口並不能以本地製造來帶動港口業務。相反,香港免稅和低稅的安排,可以繼續發展轉口的業務。我們亦可以金融及管理方式與大灣區內各港口合作,更可以利用與世界聯繫的優勢,為區內的港口接洽更多的業務。再者,若我們能夠把所有港口的資料整合,透過大資料分析,以大灣區龐大的貨運量,將能夠預視全球貨運情況,掌握未來發展方向。
不論空港客運、貨運或港口貨運的整合,對大灣區內各個城市發展,也是互利的。要讓貨運、客運在區內更流暢快速。有關部門應開展大資料分析,了解業界貨運和旅運的情況,讓各地通關變得更快捷方便。此舉不但有利物流業和旅遊業,更能加強各地之間以及整個大灣區與國際的人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