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尖沙咀鐘樓曾被日軍侵領
講起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日軍侵佔香港的日子,七、八十歲的港人記憶猶新。那三年零八個月,港人備受高壓統治,也奮發反抗,例如沙頭角的蓮麻坑村就有村民三炸礦山,新界不少村民更參加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以游擊戰的方式打擊和牽制日軍。抗戰勝利七十多年,民間屢有聲音要求籌建香港抗戰紀念館,香港抗戰歷史研究會會長吳軍捷為此不斷呼籲。/大公報記者 呂瑋宗(文)
兩年前,吳軍捷曾召集民間力量籌款約二百五十萬,在觀塘海濱公園設展覽,當中一架一比一戰機模型非常引人注目,一個半月內吸引了五萬人次參觀。「我夠膽講,香港多年的抗戰活動,規模都冇呢次咁大。」他說,可惜欠缺永久場地,又要花十多萬把戰機拆卸運回內地、展品各歸原主,展板被拆下放進垃圾堆。「民間資源有限,無商家贊助係搞唔落去的。呢啲事民間做係應該,不過政府更應該做囉!」
費用龐大 無政府難成事
吳軍捷回想,當年找展覽場地十分波折。「康文署本來願意借出將軍澳單車館,一個月後又拒絕。」去年他會見民政事務局局長後,以為會得到多點支持,不過去年籌備於12月13日在九龍尖沙咀鐘樓前搞公祭日,又在場地問題上碰壁。「我們遲了兩天入表申請,起初文化中心負責人說可以借,但後來又拒絕了。當天場地是空置的,試過找劉江華局長的政治助理幫忙,最終也申請失敗。」
吳軍捷透露,想過向政府申請場地辦私人展館,曾查詢大埔前國民教育中心的用途,不過發現它是由教育局管理,又要和政府部門周旋。他說要私家營運不容易,單單是裝修也要花幾百萬,每年運作費至少要一至兩百萬,還未計找什麼藏品回來。博物館必須有政府維持運作。」他透過,立法會議員葛珮帆曾詢問他,若政府把海防博物館改建成抗日戰爭紀念館會否接受。「先立廟就有和尚來,我話都接受啦!」
另一方面,葛珮帆去年曾要求政府設立抗日戰爭紀念館和慰安婦塑像。民政事務局稱政府重視這段歷史,又稱香港歷史博物館和海防博物館的常設展覽均涵蓋抗戰歷史,暫無計劃另設紀念館或豎立紀念雕像。吳軍捷接受《大公報》訪問時透露,兩館相關展覽佔地少,主題不對。「歷史博物館佔地幾萬平方米,含抗日部分的只有一萬平方米,介紹東江縱隊料僅一百平方米,我在街邊擺展覽都不止啦。」
現有博物館活動成效低
吳軍捷苦笑,稱歷史博物館介紹一間客家大屋也花近千平方米,海防博物館連日軍入侵香港的路線也未提及。他質疑,博物館所辦的相關活動成效低。「這些活動有多少人參與?有次我被邀作講員,全場有20名參加者,但當中17人是我帶來的。」談到政府曾編輯一本很厚的香港抗戰史書籍,不過吳認為只是「應付」而已。「呢本書有多少人睇過?太厚了,是一部學術論文,對象根本唔係廣大市民,對教育青少年起不到作用。政府淨係出得一本書,本港民間的相關出版已有五十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