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會大學部分學生早前「佔領」語文中心,威嚇教職員。校長痛心學生竟以粗言辱罵老師,學校決定將兩名發起人暫時停學,直至紀律聆訊完成。但糾眾鬧事的學生會會長劉子頎毫無悔意,堅稱學生當日言行並非威嚇,更揚言發動集會遊行。
有根有據的決定,卻引來多名激進學子無理仇視及攻擊,令人唏噓。港大、中大、城大的「民主牆」日前先後出現粗口辱罵浸大校長錢大康的標語;浸大校園周邊亦發現多處刑毀,遭人噴塗「不要普通話」等字句;又有浸大學生一度擬發起罷課,其後改為遊行向校方施壓。這些學生以所謂「不公」為名蠻橫施暴,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不滿,上周就有市民發起網上聯署,至今已獲萬人力撐校方嚴懲學生,證明是非公道自在人心。
當前浸大學生事件令人回想起幾年前來勢洶洶的違法「佔中」。這場由政改引發的事件,後期逐漸走向對特區政府、兩地關係的衝擊。有人也稱之為香港的「民粹主義」現象,這有一定的道理。該現象包括不斷「政治化」各項事務,不分青紅皂白只要是政府提出的方針「必反」,甚至議會內部也抗爭不斷「拉布」不止。而受「佔中」影響深重的部分香港大專校園內,激進學生的舉止難免受到「民粹主義」的影響。對於學生來說,這主要通過反對現實體制、權威組織、政府機構等方式表達。此種情緒一旦被鼓吹,將會影響校園甚至是香港內部的穩定,雖不至於對香港整體造成廣泛影響,但仍需小心處理。
當中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浸大學生的做法與「佔中」本質上大同小異,都是通過以訴求所謂「自由」「公平」等動聽的口號,為個人激進甚至違法行為自圓其說;都是通過鼓吹大眾、煽動民眾情緒的方式,表達對權威機構的不滿。但部分人的意見並非廣大民眾的意見,相反卻是與民意背道而馳的。當前能夠看到,無論是院校內還是立會內,都有人將個人立場、私利與意見凌駕於體制之上。這是香港長期存在的一項矛盾,當前不過是再次通過這一批學子傳達出來。
參與浸大事件的學生中,就包括有「港獨」傾向的學生會會長劉子頎。而事情的起因則是新推的普通話豁免試有近七成人不合格,結果便出現二十人「佔領」學校語文中心長達八小時。事件中有「港獨」傾向者的介入,且由不滿普通話豁免試開始,到現時發展到反對普通話。背後的原因,是對普通話所代表的內地文化的抵制。事件的本質仍在於一部分人對香港的憲制現實、對香港是國家一分子這一事實的衝擊與否定。而察看學生的言行,是以情緒發泄代替理性思考,是以意氣用事取代正當訴求。
受激進思維及暴力方式影響的人中,更多屬於年輕一代。縱使是在香港立會內部,也出現了新老交替的現象。一個新的世代正在崛起,但當前香港發展受到種種限制,加上存在已久的問題,如土地房屋、扶貧、產業結構單一等,年輕人在住房需求和就業選擇上,都承受着巨大壓力,學生畢業後在創業上也面臨一系列挑戰。滿足年輕人的基本需求、發展需求、實現自身價值需求,需要政府搭建平台、渠道,為青年創造更多發展機會。
浸大反普通話事件,不僅暴露出年輕一代受違法「佔中」的影響,處處以激進手段謀取個人私利,同時也折射出「民粹主義」的幽靈。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