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五年前的元旦起,香港社會矛盾日益白熱化,同年發生「佔領中環」,預示着未來五年的動盪。這五年間爆發了「佔中」、旺角暴亂、宣誓辱華等事件。一方面是事態的升級,一方面卻是積極的民意在凝聚,支持政府撥亂反正。這五年間,偏離基本法的社會運動,甚至激烈的分離主義思潮,一度達到高峰,但幾經碰壁,已經回落。
「一國兩制」是香港的最大公約數,主流民意必然返回憲法和基本法的框架中。
「一地兩檢」合作方案順利獲人大通過,顯示社會已漸漸意識到憲法和基本法是「一國兩制」的基石,是必須攜手維護的制度。早前的修改議事規則攻防戰中,反對派瘋狂於立法會「拉布」,建制派團結一致,最終修規成功。從這個角度看,今年的元旦終於讓人鬆了一口氣。
接下來,就是進一步維護國家安全的立法了。這是2003年大遊行的導火線,由此構成了反對派十多年來的自信心:只要動員起來,就能倒逼政府。某程度上,二十三條立法爭議的背後反應的是香港最根本、最深層的意識形態。不論是傳統「泛民」還是本土「自決」派,他們思想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一種恐懼、猜疑的心理。反對派近期對「一地兩檢」的攻擊,就是如此。
「泛民」的議題除了二十三條,還有政改。國家安全法未立,故選舉制度必須要保障國家安全,普選產生的特首必須是政治忠誠的。反對派早前不願服從基本法精神,無視「一國」,曲解基本法,只追求自己理想的選舉制,拉倒港人普選行政長官的機會。今日,如果反對派切實回歸基本法,成為忠實的反對派,就應該主動支持二十三條立法,而不是單純的反對和阻撓。反對是徒然的,成熟的政治家未必走對每一步棋,但至少不會動輒孤注一擲。如果二十三條立法成功,「泛民」爭取更理想的政改的可能性就顯著增加了。
從中央的角度看,二十三條立法成功,國家主權安全就有了保障,反對派也等於洗白了自己。從港人的角度看,如果建制派和反對派就二十三條立法展開真誠的磋商,最後通過立法,多少能解開一代人的心結,這才是「大和解」的條件。香港走上政改之路,實現普選,就等於為建制、「泛民」長期的角力畫上句號,香港政治從此走上新台階。我們不必再被多年複述不休的政治話語轟炸,可以按實政理念和成績,票選我們的代表。這也是「一國兩制」對國家最積極的意義。
為了這個理想,建制派要有吸納多元意見的氣度,反對派也須放下偏執。香港政治進步的主要推力,無疑是開明建制派,但關鍵還在於溫和理性的反對派。
今年元旦,我們終於可以撥開迷雲,展望未來。這是過去五年無法做到,而五年前也不曾思考過的。在這個意義上,社會在艱難中沉澱,在風雨中屹立,可以預見一代政治人才的苗頭已經萌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