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進環保團體「綠色和平」昨日搞突擊行動,十多人爬上中環海濱摩天輪的支架懸掛巨幅反塑膠廢料污染的橫額,其間險象環生,摩天輪被迫全日停開,數千市民到場遊玩的計劃落空。
有關事件,在港罕見,「綠色和平」作為一個國際激進環保組織,今後是否準備在港加強活動,其背後動機和目的為何,值得警惕及關注。
事實是,以標榜保護環境而知名的「綠色和平」,長期偏向採取激烈行動,其背景和經費來源引起過一些政府的關注。
當然,環保乃全球化潮流大勢所趨,發展不能犧牲環境,地球這個共同的家破壞了就無法修復,已經成為各方共識。剛結束的中共十九大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把「留住青山綠水才會有金山銀山」的議題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強調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被提到與維護政治和社會穩定等量齊觀。這些都是大國發展責任所在和大得人心的。
在本港,環保工作和保育意識也在不斷加強,其中,大至港珠澳大橋、赤鱲角機場第三條跑道、廣深港高鐵等重大基建工程的興建,小至廢料回收、家居垃圾收費,環境因素都被放到突出位置作為施政重點來考慮,市民亦多樂意配合。但是,市民近年也已經開始留意到,一些環保組織提出的主張和行動,與社會整體發展需要和市民利益卻未必配合,而且可能站到了「對立面」。
環保組織包括「綠色和平」,以保護中華白海豚為名,向法院提出司法覆核,阻撓大橋及「三跑」開工,而客觀上,這些環評訴訟恰好與反對派阻撓政府依法施政的動作「不謀而合」,與阻撓同內地加強融合的企圖「不謀而合」;而且,由於環保理由「充分」、道理「動聽」,往往能夠起到反對派政治干擾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在「綠色和平」與「公民黨」等的「通力合作」下,一名東涌「牙籤婆婆」以健康理由入稟司法覆核,大橋因而遲了將近兩年才動工,建築成本上漲了數十億元。
眼前更突出的例子,則莫過於土地開發和房屋供應。據特區政府前天的最新公布,未來十年,擬興建公營房屋二十萬個單位,但迄今尚有四萬五千個單位的用地「冇着落」,而本港已開發的「熟地」幾已用罄。本港不是沒有土地,政府提出把部分郊野公園邊陲土地及在私人發展商手上的農地用作興建公共房屋,卻招來了破壞生態環境和「官商勾結」、「利益輸送」的惡名,「綠色和平」等激進環保組織與反對派又成了一雙「孖生兄弟」,一唱一和,令政府寸步難行,還助長了朱凱迪這種投機分子撈取政治本錢。
環保絕對重要,無人可以否定,但動輒祭起法寶、「寸土不讓」,明明二十多萬戶居民在等「上樓」,可以改變用途的土地卻一點都不許動用,還出現了攀爬摩天輪掛橫額這種激烈行動,意欲何為?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