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特朗普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充滿了對中國的敵意,但美國是否有能力與中國全面對抗已成疑問/法新社
美國總統特朗普於當地時間周一發布了他任內的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這份報告的最大「亮點」在於,以前所未有的篇幅提及中國,並對中國作出三種截然不同的戰略定位。儘管報告仍然強調要避免與中國作全面對抗,但令人看到一種新的對華關係似乎正在出現。到底報告是特朗普在「嘩眾取寵」轉移視線,抑或這根本就是政策「轉軚」的開端?
對中國的三種政治定位
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NSS)對美國的外交國防等政策具有重大的決定性作用。報告列出四大支柱,分別為保衛美國國土安全、促進美國繁榮、以強力捍衛和平與提升美國影響力。該報告將以「有原則的現實主義」為出發點,認為美國當前所處的世界正迎來更激烈的競爭,且國家間權力平衡正朝着對美國不利的方向發展。報告強調,美國必須保持競爭心態,並重申經濟安全即是美國的國家安全,美國將與各國打造公平、互惠的經濟關係。
特朗普的首份報告,三十三次提及中國,這本並不意外,但令人意外的卻是,他在對中國的「政治定位」中,作了三種不同角度的表述,包括:「修正主義強權」(revisionist power)、「勁敵強權」(rivalry power)、「戰略對手」(Strategic Competitor)。這三種表述曾經出現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但無一例外都是具有極其負面的意涵。
美國主流媒體認為,這意味着特朗普對華政策的大轉向。例如《紐時》預測,特朗普政府將會在南海問題與經貿問題以及網絡安全議題上與中國展開激烈的對抗。亦有媒體認為,特朗普政府對中國「勁敵」的描述將會體現在經貿與網絡安全方面的競爭,日後會更加主動地對抗中國的網絡進攻。亦有美國著名智庫的分析員認為,特朗普施政的個人色彩太濃,能否將報告中的核心內容貫徹在未來四年的施政,亦是一個很大的疑問。
雖然特朗普於報告中還強調了要與中國保持應有的合作與接觸,但顯而易見的是,他的言論已經退回到了競選總統時的立場。實際上,這並非政策「轉向」而是真實意圖的體現。上周日(17日),美國白宮前首席策略師班農於日本東京出席一場安全會議演講時,就已經預告「特朗普計劃發布的國安策略演說,可能會從根本上改變這個現狀的方針。」
不論是否嘩眾取寵,也不論是否轉變政策,特朗普的言論體現了其內心對中國的畏懼,而要制衡甚至壓制中國的和平崛起,也是其根本目標。畢竟「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潛台詞是「不容許任何其他國家偉大」。但問題卻是,如今的美國已經無力去在短期內達到這一目標,莫說要壓制中國崛起,即使是在一些現實的問題中,美國已經無力對抗中國。特朗普或可以高舉「對抗中國」的旗幟,以獲得國內民眾的支持,卻改變不了美國必須接受的國際政治現實,未來只能是在「對抗」、「合作」的老路上不斷應對。
不會愚蠢到和中國全面對抗
一如中國駐美大使館發言人所指出的,美方一方面宣稱「要同中國發展夥伴關係」,一方面把中國放在對立面,是自相矛盾的,不僅不符合中美兩國利益交融、相互依存的現實,與雙方在雙邊和國際領域開展合作的努力也背道而馳。
中美合作則共贏,對抗必雙輸,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事實和必然趨勢。特朗普不可能看不到這一點,更何況他的任期還只剩下三年,連任的機會亦不被看好。而即便他成功連任,客觀現實亦不允許他與中國全面「對抗」。從這角度上說,將中國視作是「強敵」,更多的是應對美國國內的精神需要。
合作共贏才是大國相處之道,並不存在大國之間必有一戰的規律。「把修昔底德陷阱誇大為鐵律,用到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之間的關係上,是一種目光短淺的陷阱思維。」特朗普當然不會愚蠢到直接和中國對抗,他關心的只是自己的支持率以及選票,如果能達到既滿足於國內要求,又能保持與中國良好關係,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