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賣出比特幣正當時\上海商業銀行研究部主管 林俊泓

時間:2017-12-07 03:16:11來源:大公網

  比特幣的凌厲升勢再度登上報章頭條。不足一年間,比特幣價值添加了一個零,每枚價值由不足1000美元暴增至10000美元以上。在不少人眼中,比特幣發展與當年科網泡沫的催化過程如出一轍。那麼,比特幣發展將何去何從?

  重溫資產價值的估算方法,有助我們了解比特幣的價值。資產估值離不開一個核心概念:資產價格等同派息的預期貼現價。比特幣沒有派息,自然不存在任何內在價值。不過,此處存在反例。現金也不能為用家帶來息收,不少市民卻仍然選擇在錢包內存放現金。

  更關鍵問題在於,為何市民願意持有現金,即使現金未能帶來息收?其中一說法為「博傻理論」(The Greater Fool Theory)。投資者認為美元現鈔價值將不斷上揚,而升值本身足以帶來吸引回報。若一眾投資者對「博傻理論」深信不疑,目前升勢維持一段長時間便不足為奇。無可否認,「投機炒作」為比特幣熱潮背後的最直觀解釋。只是,直觀答案往往不乏漏洞。「博傻理論」未能解釋為何在芝加哥期權交易所宣布推出比特幣相關期貨後,比特幣價格方始急速上揚,期貨參與者一貫被視為較成熟的投資者,「博傻理論」則反指其角色僅為接下火棒,觀點難以令人信服。

  我們把目光投往持有現金的另一因素:「便利收益」(Convenience Yield),市民留有現金以節省時間。錢包內留放現金越多,市民前往自動櫃員機提款的次數便可減低。同理,比特幣也可為用家提供「便利收益」,其收益主要體現於規避政府稅收的手段,其「便利收益」之巨足以驅使部分人士持有電子貨幣。

  值得強調的是,「便利收益」並非固定不變。但這同時留下難題,鑒於比特幣需求與息口關係反向,息口環境應該利淡而非利好比特幣。筆者認為,網絡效應(Network Effects)掌握着解答謎題的關鍵。

  監管收緊應用有限

  長久以來,制約比特幣發展的最大瓶頸在於任何人都能生產代替品。任何人皆可以極低成本生產電子貨幣,且產量不設上限。不過,這只是故事的一部分。電子貨幣使用者並非完全獨立的個體,他們深受環境影響。隨着事態發展,當更多個人及商戶接受比特幣,其他加密電子貨幣更難撼動比特幣的地位。目前比特幣備受追捧,或與市場重新估算其作為交易媒介的價值有關。

  目前尚難確定,比特幣是否可以脫穎而出,佔據整個支付市場。其一,監管者已意識到電子貨幣的潛在威脅。紐約市政府現已界定部分電子貨幣業務為「貨幣收付者」(Money Transmitters),要求其領取「比特牌照」(BitLicense)進行監管。其他監管者此後也未必一直採取放任的態度。其次,比特幣的應用深度也令人失望。迄今,比特幣只能購買有限商品。區塊鏈技術未能如預期般,輕易取替Western Union或Visa的地位。

  當下,比特幣已躍升至全球第六大流通貨幣,排名甚至超前英鎊。電子貨幣競爭終局如何尚未明朗,目前可能為出售獲利的合適時機。正如巴朗羅斯柴爾(Baron Rothschild)所言,「我總是過早售出!」(I always sell too early)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