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中歐「16+1合作」啟動五周年,已經成為中歐合作的新機制,對於促進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具有重要意義。
李克強總理11月27日在匈牙利布達佩斯出席第六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並在第七屆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論壇上致辭。這是中共十九大勝利閉幕後,中國國家領導人對歐洲進行的一次重要往訪。
本次領導人會晤的主題是「深化經貿金融合作,促進互利共贏發展」。即以經貿和金融作為兩大引擎,讓「16+1合作」行穩致遠。從長遠看,中歐「16+1合作」將打造成「一帶一路」倡議融入歐洲經濟圈的重要承接地。即如習近平主席所說,通過擴大國際產能合作,共建一批經貿合作區,打造融合度更深、帶動力更強、受益面更廣的產業鏈、價值鏈、物流鏈。
中國和16國深化經貿合作,尤其是拓展「一帶一路」倡議在歐洲的經貿合作成果,將是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推向深入。這對中國、中歐16國以及整個歐洲都是利好,是多贏並舉的機制。
「老歐洲」的猜忌與憂慮
但中歐「16+1合作」卻引發了歐盟中「老歐洲」國家的猜忌,尤其是德國。今年9月,德國副總理兼外交部長加布里爾呼籲北京尊重「一個歐洲」的概念,並補充稱:「如果我們不能成功地發展出針對中國的單一戰略,那麼中國將會成功分化歐洲。」德國的擔憂得到「老歐洲」國家的共鳴。原因很簡單,作為一個整體的歐盟正在發生分裂,英國脫歐進程正在加速,德國大選後的內部紛爭也讓歐盟感到困擾,脫歐和脫離歐元區的「雙脫」風險,讓德法這兩個歐盟支柱陷入困頓。
從目前看,歐盟最大的麻煩恰恰來自「老歐洲」內部,英國脫歐,德法意荷受內部右翼民粹主義滋擾。歐盟內部的恐怖主義風險,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心臟」布魯塞爾以及英法德西等國。可以說,2004年歐盟擴員以來,原來蘇東集團的「新歐洲」國家入歐後,不僅沒有享受到歐盟帶來的經貿好處,反而備受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拖累,以及德國總理默克爾主導下的有些失控的難民政策。
更值一提的是,新老歐洲國家的分歧,並非表現在對中國的經貿合作上,也曾經體現於9.11事件後的美國反恐戰爭上。當時,美國發動對伊拉克的反恐戰爭,法德兩國堅決反對,新入盟的中東歐國家則站在美國一邊。但站在美國一邊並未給「新歐洲」國家帶來多少利益。
歐對華經貿的實質紅利
反而是對華經貿合作中,16個歐洲國家卻獲得了實實在在的經貿合作紅利。英國《金融時報》報道,2012年以來,中國企業在國有銀行的支持下,宣布了約15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及其相關產業投資。波黑、塞爾維亞、匈牙利、捷克等國都和中國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基礎設施和產能專案合作。
中歐「16+1合作」是給予歐盟中較貧窮國家的經貿合作蛋糕,但在德國為首的「老歐洲」國家看來,卻是動了他們的蛋糕。這種帶有猜忌心理的危機感,反而意味着歐盟中的領導者如德國和法國等,將「新歐洲」成員看成了小夥伴,而不是平等的成員主體。歐盟不是國家,每個成員國都有自己的政策選項。對此,匈牙利總理歐爾班·維克托說得很好:「世界經濟重心正在從西方轉向東方,儘管西方世界仍有一些人否認這一點,但這種否認似乎並不合理。」因而,包括匈牙利在內的16國,按照本國的利益最大化和中國發展經貿合作關係,其他歐洲國家無權說三道四。
更諷刺的是,過去30多年間,中歐經貿合作的主要對象是英法德為主的西歐國家,它們和中國都建立了利益攸關的經貿合作關係。甚至可以說,正是依託對華經貿合作,才使歐盟走出了主權債務危機。中國對歐盟的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當德國對中國和16國的合作產生「分化歐洲」的危機感時,可能忘了中國對穩定歐盟所發揮的作用。
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