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未來中國經濟更加強調質量,在新形勢下,中國經濟發展「含金量」將不斷提升。就目前情況看來,新時代中國經濟有着諸多亮點,新興產業的崛起、更為開放的貿易政策以及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都將成為中國經濟的新動能。/中銀香港首席經濟學家 鄂志寰博士、分析員 劉雅瑩
一、日益升級的消費需求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驅動力
1、內需規模持續擴大 在經濟中佔比不斷上升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正是消費升級的一種詮釋,這說明人民的消費需求正朝着更高質量的方向演化。
從總量上看,2016年中國零售業銷售總額已達4.88萬億美元,超越美國(4.82萬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的零售市場。作為拉動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國內消費在GDP中的比重不斷上升。過去十年間,國內消費在GDP中佔比從45.3%升至64.6%,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驅動力。
2、新型消費模式的誕生提高中國內需的質量與效率
中國的內需不僅在總量上有明顯提高,在質量上也不斷提升。
近年電商平台的快速發展和物流等基礎設施的改善,使中國網上零售規模繼續保持高增長。前三季度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36826億元,增長29.1%。Emarket資料顯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市場,其銷售額接近全球零售電子商務規模的一半(47%)。Emarket預計未來幾年中國都將保持全球最大零售電子商務市場領袖地位,到2020年中國零售電子商務市場將達到2.4萬億美元。
除電子商務之外,各種新型消費模式也不斷出現。在科技進步和人民消費觀念的轉變下,近年線上付費活動的發展亦十分蓬勃。今年首三季度,網上非實物商品零售額(如虛擬商品、服務類商品等)為11961億元,同比大幅增長78.4%。而隨着新零售和配送服務(外賣)的誕生和普及,未來零售業的方向將是線下線上「虛實結合」的互聯網零售商業模式。基於技術升級和供應鏈的改善而不斷擴大的中國互聯網零售市場,恰恰反映出了中國經濟正由傳統經濟向新興經濟轉型。
二、自由貿易港新舉措與「一帶一路」 倡議共同打造中國貿易新業態
1、中國外貿情況有所改善 惟對經濟貢獻有限
在全球經濟溫和復甦的支持下,今年中國對外貿易相對較為樂觀。商務部資料顯示,上半年,中國進出口增19.6%,創2011年下半年以來的半年度同比最高增速。目前,中國已連續八年保持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地位,其中,出口國際市場份額由2009年的9.6%升至2016年的13.2%。從結構來看,中國進出口結構持續優化。過去四年以來,中國一般貿易佔各年進出口總值的比重均超50%且逐年上升。出口主導產業亦從開始轉向裝備製造業等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不過,受制於西方國家貿易保護主義和新一輪更加激烈的產業競爭,過去兩年淨出口對中國經濟的拉動率均為負值。從整體情況來看,未來中國外貿情況仍有賴於外貿政策的不斷改善和外貿制度環境的持續優化。
2、自由貿易港新舉措提高中國對外開放層次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今年三月底,國務院印發第三批七個自由貿易試驗區(遼寧、浙江、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陝西)總體方案,將中國自貿區正式擴至11個,形成了「1+3+7」的「雁陣式」開放格局。十九大提出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將意味着在自由貿易區基礎上更全面和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不少省市將受益於該項新舉措。以河南為例,在成為自貿區後,鄭州黨委還決定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這使得河南進一步發揮其綜合交通樞紐的優勢,成為中部地區國際郵件中轉的主要區域之一。未來自貿港或將在稅收優惠政策、自貿區帳戶制度、外匯管理體制方面有所突破,以對接國際貿易投資新規則。
3、「一帶一路」倡議的持續推進為中國及沿線地區帶來新機遇
自由貿易港不僅是自貿區的升級版,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助推器,有助資源的進一步優化配置。「一帶一路」的持續推進亦能為中國外貿發展注入新活力。商務部資料顯示,2016年,在中國外貿降0.9%的情況下,中國與沿線國家貿易呈現逆勢增長0.6%的向好態勢。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長20.1%,高於同期中國外貿整體增速3.5個百分點。
同時,「一帶一路」的建設亦能為沿線地區帶來新機遇。十九大報告提出,「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遵循共商共建共用原則,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通過「一帶一路」倡議,中國正在將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本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沿線參與國,為弱勢群體和欠發達地區提供加入世界經濟分工的機會。正是這種更均衡、健康和普惠的全球化,才使「一帶一路」倡議具有持續推進的可能性,進而有利中國推進產業跨境轉移和結構升級。
三、新興產業成為經濟發展和結構優化的新動能
1、產業結構持續升級 經濟增長格局優化
在當前供給側改革和環保限產政策不斷淘汰落後產能的背景下,中國產業結構持續升級。今年首三季度,內地新經濟領域表現十分可觀。高技術製造業和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3.4%和11.6%,分別快於規模以上工業6.7和4.9個百分點。
產業結構的升級不僅有利提高中國的產業創新能力和競爭力,亦能進一步優化中國的經濟增長格局。目前,第三產業對中國GDP增長的貢獻率已從2000年的36.2%大幅升至2017年的59.1%,其中高新技術產業在2017年前三季度的平均同比增速為同期GDP增速的近三倍。
2、對互聯網、大數據等新興產業培育力度將加大
十九大報告在建設現代經濟體系中提及「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可見,發展新興產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國務院常務會在10月通過了《深化「互聯網+先進製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着力於推動實體經濟轉型升級。今年首三季度,新興產業發展迅猛,民用無人機、工業機器人、鋰離子電池產量分別增102.8%、69.4%和36.5%,遠高於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7%的同比增速。相信新興產業的快速增長,將成為新時代的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為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發揮重要作用。
總之,在中國經濟新時代,新消費模式、新貿易方式、新產業將成為中國經濟的新引擎,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模式將與傳統領域加速融合,促進中國經濟發展新舊動能轉換進一步加快,從而提升中國經濟增長的質量,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