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我在非洲做電商的日與夜

時間:2017-11-10 03:15:33來源:大公網

  楊濤三年前從華為辭職,繼而留在東非創業。他不太喜歡別人把他創立的電商平台Kilimall和阿里巴巴主席馬雲的「天貓」做對比。這名30歲出頭的小伙子,帶領非洲本土化團隊,在東西非三大城市實現了「當日達」、「黑色星期五」日單破萬等許多原本在非洲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楊濤堅信,非洲電商的春天就在眼前,「成熟國家的爆發點就在明後年,第二梯隊的國家也就再等三五載。」\大公報記者李理埃塞俄比亞、南非報道

  2014年的中國網購市場和今天的變化,只是數字多寡而已。楊濤因工作之便,看到整個非洲大數據市場的龐大潛力,腦海中即刻有了創建一家非洲B2C電商的念頭。Kilimall的名字源自「非洲屋脊」乞力馬紮羅山,暗示着楊濤要做非洲第一電商平台的雄心。

  靠口碑 客群百萬

  「西非第一大城市尼日利亞的拉各斯,超市裏只賣一款雨傘,上面還印着自己的Logo」,「在非洲買中國貨,價錢是中國的三倍,最多能翻十倍」,楊濤對市場的洞悉,除了靠早年在非洲生活的直觀感受,還對廣州龐大的黑人「代購」做了一番研究:每個人都是本村「買手」,但他們都不會買質量好但價格貴的中國貨,久而久之令非洲人有一種買「中國製造」就是碰運氣的印象,絕大多數到手的都是價低質劣。

  懷着讓非洲消費者也能享受高效網購服務的決心,楊濤成了闖入非洲電商藍海的第一個中國人。他先後在東非肯尼亞、烏干達以及西非尼日利亞設立城市倉庫,靠着不錯的口碑,迅速累積百萬量級客群。他選擇了非洲大陸東南西北中心國家前五大城市,靠互聯網及自己研發的支付系統,再配合自建物流渠道,連尼日利亞拉各斯這樣交通嚴重擁堵的城市,都可以實現「當日達」。

  事實上,在物流體系尚不健全的非洲,電商能否擁有自己的物流渠道極其關鍵。非洲另外兩大電商Konga和Jumia,也分別下大力氣建立自己的物流體系。

  不過,在非洲做電商並不是躺着就能賺錢,就連今年夏天初入非洲的馬雲也流露出「看看再說」的態度。楊濤說,他自己交了不少「學費」,最頭疼的問題就是找到靠譜的人太難,因為太多臨時變卦,「口頭上承諾好好的,結果到時候一塌糊塗。」此外,還有要學會和政府打交道,並有能力把在中國優秀和稀缺的電商人才拉到非洲去。

  機遇大 投資者捧

  智能手機普及和中產階級的壯大,以及消費者對高性價比商品的渴求,都給非洲的電商發展提供了巨大機遇。根據Disrupt Africa的統計,2016年非洲146個初創企業總融資1.29億美元,其中電商名列第二,共有17個電商初創公司累計融資370萬美元,僅次於金融科技。楊濤說,在電商這個「巨人玩家」燒錢的遊戲中,歐美當仁不讓是第一梯隊,其次是騰訊的大股東南非納斯貝(Naspers)這樣的本土玩家,中國人只是嶄露頭角。

  納斯貝的擁有者、南非億萬富翁貝克(Koos Bekker)曾說,電子商務不是賺快錢的生意,必須擁有無比的持久耐心。那麼,在楊濤眼中,非洲電商市場未來是怎麼樣?他稱,在非洲從事電商,若單純複製現成模式,是不可能成功,因為非洲擁有自己特殊的複合型模式,「阿里是以中國為中心,我們是以非洲為中心,今明兩年成熟國家就會迎來爆發點,第二梯隊國家也就再等三五年。」

  楊濤說,在和中國萬里之遙的非洲做電商,好處是還沒有亞馬遜和阿里,「中國和美國的電商市場在世界穩居第一,格局已定,印度和其他新興市場電商正在與龍頭鏖戰之際,非洲這樣的第三世界卻充滿機會。」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