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中資行迎來新時代 國際化踏上新征程(上)

時間:2017-11-09 03:16:15來源:大公網

  圖:分析建議,中資銀行業可以加強與互聯網企業的強強聯合,在更加廣泛的區域以互聯網金融滲透當地市場\資料圖片

  十九大報告提出:「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基礎上,加快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同時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中銀香港首席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學術委員 鄂志寰博士

  銀行業作為中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持續不斷地推動實體經濟發展轉型,提升增長質量、品質和效益,並持續不斷地支持「一帶一路」建設,提升貿易和投資的發展水平,從而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及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發揮主力軍的積極作用。因此,中資銀行國際化也將開啟一段嶄新的征程。

  一、銀行業對外開放穩步推進,投資和市場環境仍有改善空間

  銀行業對外開放包括引進來和走出去兩個部分,銀監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14個國家和地區的銀行在華設立了37家外商獨資銀行、1家合資銀行和1家外商獨資財務公司,在華外資銀行資產總額為2.93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在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中佔比為1.29%,低於OECD(經合組織)國家平均10%左右的水平。

  顯然,外資銀行在內地金融市場發展較為穩健,其主要原因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跨國金融機構普遍調整經營策略,重點回歸本土市場,並根據跨境經營成本和監管成本的變化,調整在新興市場的布局。適當放寬境外金融機構的市場准入限制、提升外資金融機構投資中資銀行的比例,將為外資銀行發展提供更大的空間。

  二、中資銀行跟隨中企走出去,國際化已達發展中國家領先水平

  從走出去的情況看,中資銀行在64個國家設立了約1400家經營性機構。根據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所與浙江大學共同發布的《中資銀行國際化報告》所計算的銀行國際化指數(BII),中國10家銀行BII均值為14.5,遠遠低於歐洲的44.63和美國的28.00,亦低於全球銀行業的均值25.36,但超過發展中國家銀行業的均值10.38。

  中國銀行業的國際化水平已達到發展中國家的領先水平,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中資銀行業仍然存在海外機構設置數量少、覆蓋地域化拓展程度有限、客戶基礎薄弱、業務產品種類少等突出的問題,在資產和利潤方面則表現為境外資產佔比和境外利潤佔比平均水平遠低於西方主流國際性銀行。顯然,中國銀行業國際化仍然需要穩步推進。

  三、中國經濟進入新時代,進一步推動中資銀行的國際化發展

  中資銀行業國際化的驅動因素包括中國經濟實力、對外貿易和對外投資數量與結構的變化。

  從經濟實力上看,中國經濟已發展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並逐步收窄與美國經濟的差距。2016年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佔比升至14.9%,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2.6%。

  隨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進程的持續推進,中國經濟未來幾年仍將是全球經濟最大的增長動力來源。同時,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主動承擔國際責任,制定「中國標準」,發出「中國聲音」。中資銀行中的全球系統性重要銀行,積極發揮專業優勢,主動擔當,增加在各種國際金融組織中的話語權,積極參與制定國際金融市場規則,維護中資銀行和企業的權益,提升在全球金融市場的影響力。

  從貿易和投資角度看,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一貿易大國、第二對外投資大國和第二吸引外商投資大國,與全球近200個國家和地區均有貿易往來,在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直接投資。201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ODI)首次超過同期吸引外資水平(FDI),開始步入資本淨輸出國行列。2016年中國國際投資淨資產達到1.8萬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二大債權國,但淨資產/GDP比率僅為15%,遠低於美國的130%,境外投資者持有境內金融資產佔比也僅為2%,表明中國居民走出去配置資產與境外投資者引進來投資境內市場的空間非常廣闊。

  未來一個時期,中國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將不斷提高,迫切需要中資銀行在全球市場提供各類綜合性的金融服務。

  四、人民幣國際化深化發展,為中資銀行國際化提供新動力

  人民幣加入SDR(特別提款權)後,國際儲備貨幣多元化程度有所提高,國際經濟金融秩序朝着平等公平、合作共贏的方向調整,中國在全球經濟金融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和國際影響力亦將得以提升,長遠有利於中國金融機構在全球金融市場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客觀上推動更多國家與中國加強和深化國際合作。中國將與更多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議和高標準的雙邊投資協議,有利於中國金融機構獲得更多的合作夥伴,改善中國銀行業在國際化經營過程中長期存在的客戶基礎薄弱問題。

  中國銀行業為抓住人民幣加入SDR帶來的戰略機遇,不斷加快實現業務創新和轉型,提升金融產品的多元化程度,在國際結算、外匯買賣、國際信貸、債務發行、國際清算等傳統國際業務的基礎上,根據新的市場需求,及時設計並提供多元化的人民幣產品體系,為銀行業的國際化發展提供新的內涵。

  目前,中國大型商業銀行的境外機構積極充當區域性人民幣清算平台,連接境外其他行,形成人民幣全球性的清算網絡,提供高效便捷的清算服務。因而中國銀行業通過提供人民幣清算服務,加強和海外其他銀行之間的聯繫,形成促進互補的作用。此外,在清算過程中,隨着清算渠道的擴張和清算帳戶鏈條的延長,中國商業銀行體系內將不斷積累境外銀行帳戶和非居民帳戶,並隨之產生大量境外的渠道和客戶資源,為中國商業銀行的國際化經營提供更多便利。

  五、「一帶一路」穩步推進,為中資銀行業國際化打開空間

  「一帶一路」建設涉及大量落地配套的金融服務,需要加快推進中資銀行在沿線區域的機構布局,在支持國家戰略的同時,獲得自身的發展空間。

  「一帶一路」倡議促進了沿線經濟貿易發展,為中國商業銀行進一步擴大和完善海外機構布局,完善清算體系,加強與外匯市場資金清算平台的合作,構建本外幣全球清算網絡提供了條件。

  隨着「一帶一路」建設向縱深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走出國門,進行海外市場開拓和戰略布局。伴隨着企業走出去,中國的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積極提升自身的國際化水平,憑藉產品種類和服務經驗方面的優勢與開發性,與政策性金融形成互補,豐富及創新產品提供,強化實力,提高服務水平,打造「一帶一路」金融大動脈。

  由於中資銀行業在國內有龐大的客戶基礎,可以更便捷的為中國走出去企業提供企業併購、資金融通和國際結算等專業金融服務,幫助企業搶佔不斷擴大的貿易與投資空間下的區域發展優勢地位,實現內外聯動,並獲得拓展新的資源和擴大國際業務的機會;同時還可以為企業的匯率避險要求等提供相應匯率產品,可以為企業提供財務諮詢、風險管理、投資銀行等創新業務,以發展供應鏈金融的方式助力更多企業走出去,進一步擴充海外戰略布局。

  六、有效控制風險,突破中資銀行國際化的發展瓶頸

  隨着海外業務資產及收入佔比的上升,中國銀行業國際化將面臨更加複雜的市場環境和監管要求,其風險暴露在數量和結構方面都將出現巨大的調整,要求其不斷強化風險管控機制,防範各種風險事件可能帶來的衝擊。

  首先,銀行業國際化經營目標市場的交易機制、監管要求、合規控制等因素與國內市場迥然不同,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逐步建立自身參與海外投資的專業能力和技術水平,無形中提升了運營和交易成本。

  其次,銀行業國際化面臨的市場風險、操作風險、政治風險、法律風險等四大類別風險相互交織,需要加以識別和管理。發達國家對於反洗錢和合規監管的要求非常嚴格,監管主體繁多,監管法規龐雜。海外經營觸及監管紅線的可能性不容忽視。有效管理政治風險、法律風險、操作風險以及涵蓋了匯率波動和利率波動的市場風險,是中資國際化進程中實現風險與收益的動態平衡的關鍵所在。

  七、打造重點區域的核心競爭力,明晰國際化發展路徑選擇

  長期以來,中國銀行業的國際化經營基本延續母行在國內市場的業務模式,海外業務仍以傳統對公業務為主,把貸款業務、銀團貸款業務、國際貿易融資業務、國際結算和清算業務等作為核心業務,同時一些主要銀行的內部績效考核仍以規模指標為主,各行的海外業務增長大多體現在信貸資產規模連年迅速增長上,貸款業務佔總資產比例和利息收入佔總收入比例均遠高於西方同業水平。

  考察國際一流跨國銀行的發展歷程,我們發現,其海外區域覆蓋程度較高,但並不是全面鋪開的全球性布局,而是選擇特定區域進行重點布局,有針對性地提升海外市場份額。因此,中資銀行國際化經營應以企業走出去和對外投資聚焦的區域、國際金融中心等為重心,加大資源投入,形成重點區域的核心競爭優勢。

  中國銀行業應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優勢,從金融產品多元化和客戶基礎國際化兩個角度着手,積極籌集資金、尋找客戶、擴大業務範圍,有效地優化資源配置,降低資產組合的風險,提升資產負債表及總體收益的國際化程度,提升全球競爭力。

  強化國際化經營的風險預警機制,提高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和流動性監管標準,控制風險資產的結構和規模,提高自身的損失吸收能力,防範兌付危機和流動性危機,避免系統性危機的發生。

  充分利用互聯網及金融科技的新發展,與銀行國際化拓展相結合,通過互聯網推動標準化產品和服務的跨區域交付。中資銀行業可以加強與互聯網企業的強強聯合,充分結合各自的優勢,在更加廣泛的區域以互聯網金融滲透當地市場。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