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大時代》中,觀眾經常看到身穿「紅衫仔」的出市代表,在交易大堂穿梭奔跑的場景深入民心,大市升與跌的瞬息之間,丁蟹與方展博決戰的一幕,當年牽動了不少觀眾的情緒。
交易大堂見證了港股近三十一年來經歷的風風雨雨,由87年股災、97年金融風暴、千禧年科網股泡沫爆破、08年金融海嘯,亦見證了恒指由1603點升至31638點的歷史高位,它於上周五結束了歷史任務,意味着場內交易的「大時代」終結。
高峰期交易大堂曾設逾千個交易櫃枱,近1200名「紅衫仔」落場交易,但隨着電子交易的普及,及自動對盤系統升級後,證券商可為投資者提供網上交易服務,因此大堂近年愈顯冷清,使用率降至不足1%,至落幕前,每天只有約三十名出市代表在場。
事實上,港交所只是跟隨環球市場的趨勢,包括東京、新加坡,遠至倫敦交易所早已先後淘汰交易大堂,而國際金融中心中,大概就只剩下紐交所保留少量場內交易,交易電子化已成為大勢所趨,與此同時,電腦程式盤亦應運而生。
電腦程式盤,簡單來說就是根據一早設定的數據,透過電腦程式作出理性的投資決定。好處是利用客觀數據分析,可以嚴守止賺及止蝕位,但是,此種運作模式存在着先天性缺陷,一旦市場預設的止賺止蝕盤過於集中在某水平,同時遇到市場波動時,指數及股價便可能因觸及預設的買賣價而出現急升急跌的情況,這對投資者而言有實質損害,同時價格瞬間飆升或急跌,會增加市場的風險,令投資者面對損失的風險增加。
電腦主導交易有缺陷
回顧2010年時美股曾出現「閃崩」,道指曾急跌近1000點,證明電腦主導的交易有缺陷。港股方面,兩年前漢能薄膜發電(00566)股價閃跌,有分析指主要由多宗大額沽盤觸發多個電腦「止蝕」盤啟動,股價一秒內大跌25%,當然漢能亦有本身的問題存在,但股價閃跌令小股東措手不及,同時亦難以即時作出有效的止蝕行動,加上漢能至今仍未復牌,不少散戶因而損失慘重。
另外,網上交易服務的普及令不少投資者於網上銀行自行落盤,令主要靠人手落盤之小型經紀行愈來愈難經營。但人手落盤絕對有存在價值,皆因經紀可助客戶留意盤路、市場消息及成交額等,以便靈活捕捉股價走勢,更快通報市場資訊,助投資者「趨吉避凶」。反而程式盤有時候過分「理性」,缺少了人為的判斷及思考,難作出最佳投資決定。投資者期望落盤方便,還是讓專業人士監測股價表現,魚與熊掌需要自行取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