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香港專業界受惠十九大政策紅利\雷添良

時間:2017-10-31 03:15:40來源:大公網

  舉世矚目的十九大剛剛結束,十九大報告為香港未來二、三十年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尤其是反覆強調要「讓香港、澳門同胞同祖國人民共擔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共享祖國繁榮富強的偉大榮光」。反映出國家對香港殷切的期望,也預示着香港各行各業都將受惠於十九大帶來的紅利,迎來新時代下的新機遇。

  報告多處蘊含香港新機遇

  無論是在香港或內地,許多關心香港發展的朋友,都在反覆研讀這份三萬多字報告中有關香港的幾百字。但我認為,整份十九大報告,許多段落都蘊含着香港未來發展的種種機遇,為香港的長遠發展提供了源源不絕的動力。

  首先,我們要準確把握十九大報告為國家描繪的藍圖,這反映出國計民生走向的大局,各行各業,都將遵循這個大局去發展推進。這就是「全面提升國家作為一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的國家,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這就清楚表明,中國的發展,將越來越追求人類文明的最高層次,越來越追求高質素及均衡、綠色與環境友好,越來越追求政府職能改變以服務人民,讓人民包括港澳台同胞分享國家發展的成果。可以試想,我們背靠一個這樣奮發向上的祖國,怎不會有無限的機遇?香港所擅長的專業服務,高增值服務,是否由於國家建設素質的提升,而有了更加寬廣的天地?

  中國投資向創新驅動轉型的新高度、新平台進發,國家的影響力將拓展到世界金融、投資、技術創新等領域,必將推動全球經濟、金融、科研和教育體系重構。而作為國際金融航運中心的香港,已經適時地提出打造全球科技創新創業中心的新目標,經濟發展、人才培育及儲備正邁入吐故納新的階段。因而香港與內地在這些全新的或者是正在全力創新的經濟領域,可謂戰略同步,優勢互補。

  細讀十九大報告,還可以發現香港完全有機會在科創、環保、教育、醫療、食品安全、對外文化傳播等領域,發揮自身優勢,並借助全世界的優秀人才,發掘新的商機。十九大報告再次表達了中央對香港同胞的高度信任和期許,強調要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並且具體指出要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重點,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門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的專業界人士,我過去十年多次向中央表達了意見,希望能不斷放寬對港人尤其是專業界人士北上的限制,便利香港各界積極投入國家建設大業,因應「國家所需」,發揮「香港所長」,力促香港和內地經濟共創雙贏以至多贏。如今從十九大報告的內容看,中央充分肯定香港同胞尤其是專業人士參與「一帶一路」和大灣區建設的強烈意願,並已經着手進行許多落實和改善的工作,這令我感到非常鼓舞,充滿期待。

  突破專業服務的制度瓶頸

  十九大為香港服務業提供了進入內地(尤其是廣東)更加清晰的路徑,令香港正式取得搭乘大灣區經濟的「高鐵」車票。目前,中央已經賦予港粵合作先行先試的權力,在現代服務業及科技創新等多方面,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年度工作重點。希望正在加緊制定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能令香港服務業在深耕廣東一億人口的市場後,能與廣東一起將優質服務業輻射全國十三億人口市場,推動內地產業結構升級轉型。

  作為香港的專業人士,我熱切期望中央能通過在前海等地區的試驗,突破目前專業服務在內地和香港因制度、審批程序、登記註冊和資格認定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兩地政府應加強商討,及早改變香港服務業北上面對的審批環節多、程序複雜、時間過長,而且手續費用不菲等不足。

  同時,中央可積極研究向合適的香港專業人士頒發一種在粵港澳大灣區工作的證明,給予他們國民待遇,在遵守內地法規的前提下,享受與內地同胞完全一致的市場准入條件和政策規管,以便在更多以往不曾對外資開放的領域,從事服務業的經營活動,享受在內地或至少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居住、就業、子女就讀、車輛駕駛、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國民待遇。

  長遠來言,理順回鄉證與內地居民身份證的功能,讓港人在內地的生活更加便利無憂,相信將會實現更深層次的融合,進一步增強香港同胞對國家的認同感和向心力,為實現中國夢作出應有的貢獻。

全國人大代表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