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在中共十九大的報告中,提出從現在到二○二○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再從二○二○年到本世紀中葉分兩個階段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習近平明確指出,「要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重點,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要讓香港、澳門同胞同祖國人民共擔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共享祖國繁榮富強的偉大榮光」。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第一份施政報告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要落實,就必須同貫徹習近平指示相結合。為此,必須堅決引導社會焦點轉向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攻經濟民生 擺脫政治分裂
需要澄清兩種觀點:一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不能取代政治方法解決政治問題,二是施政報告政策措施不能代替對某些制度的改革。
香港政治問題分兩方面:其一,基本政治矛盾,即兩大對立政治派別爭奪香港管治權的鬥爭;其二,香港相當一部分居民尚缺乏對回歸後新身份的應有認同,亦即缺乏對國家的應有認識。二者的關聯在於,反對派爭奪香港管治權,得到了一部分缺乏對國家應有認識的香港居民的支持。
目前,香港社會在政治上形成嚴重分化。首先是因為反對派爭奪香港管治權不擇手段,空前激烈地凸現香港一部分居民對國家缺乏應有認識的問題;其次,也與香港多年來經濟轉型蹉跎、民生問題成堆相關。
今天的香港,是政治問題與經濟民生問題疊加,政治矛盾與意識形態問題疊加。但是,首先必須從解決大多數香港居民亟盼解決的問題入手,保持社會大體穩定,逐步推進必須的局部具體制度改革。
各種民意調查的結果是同一指向||大多數香港居民亟盼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困難在於,種種因素已導致香港的經濟和民生形成深層次結構性矛盾,政府必須也只能採取短期治標、中長期治本相結合的策略。
對於施政報告的經濟民生政策,有人明白短期治標是必要的而予以肯定,有人誤以為治標是取代治本而表示不滿;有人明白中長期治本必須是次第展開,因而對政府不可能在現時交代清楚今後具體做法表示理解,但也有人急於求成要求行政長官把五年任期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路線圖畫得一清二楚。這些分歧都是基於理性分析。如出於政治動機故意歪曲,則當別論。
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不可能克服社會政治分裂,但能夠營造有助於擺脫社會政治分裂的氛圍。香港一部分居民因為對經濟民生不滿而加強對反對派的支持,但這會隨着經濟發展民生改善而紓緩。亦即說,「政治問題與經濟民生問題疊加」,可以隨經濟發展民生改善而分離。但是,香港一部分居民支持反對派的原因是意識形態,這不可能隨經濟發展民生改善而自動消除。亦即,「政治矛盾與意識形態問題疊加」,必須由政治手段和思想工作來化解。
先易後難 治標同時治本
香港政治基本矛盾的解決,需要三項條件:一是完善中央對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領導體制和機制,使反對派不敢也不能爭奪特區管治權;二是鞏固和深化香港與內地經濟融合,促使香港一部分居民樹立對國家的應有認識,確立與回歸祖國相一致的身份認同;三是反對派能有「建設性反對派」,願意在承認國家政治體制和執政黨的前提下,就特區發展包括香港與內地關係提出建設性意見。
這三項條件包括兩方面:一方面,香港一部分居民認識國家、確立新身份認同,這與反對派分裂出「建設性反對派」是相互關聯的;另一方面,完善中央對特區領導,與推進香港與內地經濟融合是相輔相成的。不難理解,後一方面是前一方面的基礎,當然,不能取代前一方面的工作。
評價新一任行政長官及其管治班子的施政,不能按照某些政治團體、人士的主觀意願和特殊利益,更不能被居心叵測者誤導。評價新一任行政長官及其管治班子的施政,必須按照香港發展需要。香港需要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需要修補社會政治分裂。但是,香港沒有能力同時解決經濟民生和政治深層次結構性問題,而大多數居民亟盼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這有利於紓緩社會政治分裂。香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修補社會政治分裂,都需要標本兼治,必須先易後難,在努力治標的同時展開治本工程。
新一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及其管治班子努力引導社會各界從長期困於政治鬥爭,轉向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十月十一日,林鄭月娥在立法會就施政報告所作發言中說:「我完全明白一份篇幅較長的施政報告不能確保政策完全到位、落實執行有力,我和問責團隊會以謙卑態度繼續聆聽各位議員和社會大眾的意見,務求讓這份施政報告為香港的未來帶來新的起點。」
「為香港的未來帶來新的起點」,是全體市民所盼望的。而十九大報告為香港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資深評論員、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