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克方1913年出生於上海,1936年前後,進入中國銀行上海分行松江辦事處任辦事員,其間參與上海市職業界救國會領導下的抗日救亡運動和上海市銀錢業聯誼會的領導工作,曾用名項志潤。1937年,「八.一三抗戰」爆發,上海租界成孤島,項克方隨中行松江辦事處撤退到滬。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後,他參與了中國銀行的行產保護和接管工作,負責接管了上海分行。新中國成立初期,在中行海外機構高舉義旗接受中央人民政府和新中國銀行總管理處領導的關鍵時刻,他南下香港負責接管工作。在國家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他出任中國銀行副董事長、副行長,參與了中國銀行體制改革的重大實踐,作出了重要貢獻。
建國初期 受命接管駐港中資金融機構
1950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任命他與莊世平、張錫榮、孫文敏、閔一民等人組成金融工作團(簡稱「金工團」)來港,主要任務是把中央人民政府接收的15家國營或公私合營金融機構在內部組織起來,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改造,進一步發揮海外金融機構的積極作用。這15家金融機構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中國政府自有的機構,包括南洋商業銀行、寶生銀號和民安保險公司;第二類是總行(總處、總局、總公司)在內地的機構,包括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實業銀行、新華銀行、福建省銀行等的香港分行和中國保險公司的香港分公司;第三類是內地機構已撤銷,但香港的機構尚未被接管,包括中國農民銀行、廣東省銀行、廣西銀行等的香港分行,以及中央信託局香港分局、郵政儲金匯業局香港分局和中國農民保險公司的香港分公司等。這些金融機構共有資產5.25億港元,80%集中在中國銀行香港分行(簡稱「港中行」),交通銀行香港分行和中國農民銀行香港分行分別佔8%和5%,其餘各行基本資不抵債。
上世紀50年代的香港情況十分複雜,社會動盪、經濟停滯,多數居民對新中國存有疑慮。1951年9月,中國銀行駐港總稽核室成立,人民銀行總行任命「金工團」負責人項克方為中國銀行駐港總稽核,啟動了對香港各行的整合工作。
在接管工作中,項克方以穩、緩、準的原則團結上層、穩定員工、保護行產,從改進業務入手逐步進行整合。
一是關心員工生活。籌建聯合診療所,邀請名醫,為員工及其家屬免費提供醫療服務,深得人心,開創了香港同業員工醫療福利之先河。着力解決員工住房問題,代表港中行向港英當局申請公地籌建員工宿舍,獲得批准。
二是抓好人才隊伍建設。為適應機構改造與業務發展,他在中行總處的支持下,多次從內地調來專才。比較集中的有兩批,第一批是1953年前後陸續從內地調來的數十位具有銀行工作經驗的中高級人才。第二批是1960年,項克方派專人到廣東、福建選調中層幹部20人來香港充實外勤、業務、人事崗位。內地幹部與當地人員相結合的用人方式,提高了香港各行員工隊伍的素質與凝聚力。
三是千方百計發展業務。在項克方的領導下,上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香港各行完成改造和整合後積極開展僑匯業務、吸收存款、辦理貿易貸款,支持國貨貿易商資金周轉。截至1964年,僅港中行的存款總額就有1.25億港元,各類貸款餘額759萬港元,僑匯9,663萬港元,盈利431萬港元,很好地支持了國家經濟建設和香港經濟社會的發展。
四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在接管工作完成前後,中資駐港金融機構廣大從業人員接受了愛國主義教育,絕大多數人愛國愛行,忠於職守,但也有少數人心存疑慮,動搖觀望。面對重重困難,項克方總是鎮定、冷靜、穩健地掌握政策、採取有效措施,一次次化解危機,妥善處理好各種矛盾。
項克方領導下的中國銀行駐港總稽核室認真貫徹中央方針政策,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留住了人才,調整了機構,發展了業務,在香港建立了中資金融的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