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銀行界料對財政部美元債興趣濃厚
【大公報訊】記者黃裕慶報道:中國財政部將於近日首次在本港發行美元國債,料將吸引投資者踴躍認購。根據現行法例,投資者仍須就相關的債券收益繳付16.5%利得稅。對於政府擬豁免相關稅項,市場人士表示,雖然未必趕得及在債券發行前落實豁免,但參考2009年經驗,應可在債券首次派息前得到落實。
中國財政部上周三(11日)公布,將於近日在香港發行總值20億美元主權債券,其中5年期和10年期各10億美元,具體發行時間將於發行前公布。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同日發表聲明,表示「會研究擴大豁免利得稅的範圍,以涵蓋中央政府在香港發行的非人民幣(包括美元)國債。」該批國債在現行安排下,仍需繳付利得稅。
需經立法會審批
一名在投資銀行工作的市場人士解釋,企業從投資債券所得到的利息,也視作收入一部分,故需要繳付利得稅;在現行稅制之下,企業利得稅是16.5%。另方面,他指對國債興趣濃厚的銀行,也被歸類為企業,同樣要納利得稅。
政府雖有意豁免今批美元國債的利得稅,不過參考2009年經驗,相信趕不及在債券發行之前落實。(詳見附表)
2009年9月,財政部在港發行總值60億元人民幣國債,政府當時為了促進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的發展,遂由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根據《稅務條例》第87條訂立《豁免利得稅(人民幣國債)令》,並經過立法會「先訂立後審議」(negative vetting)的程序後生效。雖然豁免令於2010年2月正式實施,但仍趕得及於首次派息前落實。
立法會金融界議員陳振英表示,政府如要豁免稅項,程序上一定要經立法會審批,估計政府會用「先訂立後審議」的方式處理,由於法例適用於整個財政年度(如2017至18年度),故投資者可毋須繳稅,惟具體安排仍要視乎政府內部研究。
料受投資者歡迎
政府發言人回覆大公報查詢說,「香港特區政府歡迎財政部在香港發行任何幣種的國債」,因此正積極研究擴大豁免利得稅的範圍,以涵蓋中央政府在香港發行、包括美元的非人民幣國債。
除了今次選擇在香港,財政部過往亦曾在境外發行美元國債。前述投行人士指出,在1996和1997年也有發行先例;由於與對上一次發行美元國債相隔長達20年,令該品種的債券變得「相當罕有」,預期投資者興趣相當大。他續說,銀行對國債的興趣特別濃厚,主要是在「巴塞爾協定Ⅲ」之下,持有這類優質債券是毋須佔用銀行資本。
由於二手市場上的同類型美元國債甚少,故較難估計今批美元國債的中標利率。參考財政部於1997年發行的30年期美元國債(2027年10月到期),其孳息率大約為3厘,或可作為今批10年期美元國債的票面息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