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九大」召開在即,回顧過去五年,內地與香港的金融融合有重大突破發展。從滬港通、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深港通再到債券通,一座座連繫兩地的金融基建大橋,從無到有,逐步建立起來。兩地投資者在另一市場買賣,就如同在自家市場投資那麼方便,這是五年前想像不到的。展望未來五年,兩地金融融合再進一步,帶動產品更多樣化,為整個金融市場帶來前所未有的活力。\大公報記者 王嘉傑
內地與香港自回歸後一直在金融領域上愈加緊密,而滬港通的推出更是這五年間的重大突破。立法會金融服務界議員張華峰表示,無可否認,當初外界對滬港通的推出有很大的期望,認為每日額度都會「爆滿」,及後便需要提高每日額度限額。不過,自首日滬股通額度極速「爆滿」後,滬港通及港股通的額度「爆滿」並不常見。
張華峰續指,經過近三年的推行,現時滬港通及深港通的成交額佔每日大市的總成交額超過一成,反映兩地投資者對於投資兩地需求愈來愈大,同時亦證明了互聯互通是有必要推出。對於未來如何吸引更多境外投資者買賣A股,他認為現時大部分散戶要獲得A股的專業意見並不容易,希望中資證券行能多發出關於A股的分析報告,讓更多投資者深入了解。
促使監管機構加快改革
此外,互聯互通亦為港股帶來了意想不到收穫。滬港通後,多了很多投資者參與買賣港股,亦令港股部分積存已久的問題,不得不被監管機構認真關注。近年內地有報道批評港股市場上存在不少「老千股」,例如以向下炒,以及大比例大折讓供股等財技將散戶的錢裝到大股東的腰包。因此,互聯互通可說是間接促使本港監管機構整頓市場。張華峰表示,近年打擊向下炒、聯交所及證監會主動要求一些「殭屍股」停牌,以及傳出即將就滬股通及深股通行實名制以加強透明度,相信這都是世界金融監管市場的改革大勢,以及內地與香港監管機構在互聯互通推出後,經過更多交流後得出的成果。
除了在股票市場上的互聯互通外,基金及債券這些機構投資者常用的投資工具,在過去五年間亦可進行互聯互通。從2015年7月起,合資格的內地與香港基金透過簡化程序在對方市場銷售,即基金上的互聯互通。截至10月1日止,目前南下基金數目已達50隻。友邦香港區域總監周榮佳表示,基金互認最大的好處是,普通投資者可通過基金互認計劃,購買對方市場基金,無任何入場門檻或投資經驗要求。因此無論是香港投資者或內地投資者,都可以輕鬆通過當地的銀行、券商或網絡等渠道購買符合互認資格的基金產品。
未來料可擴闊合作領域
至於目前南下基金與北上基金的未來發展,香港投資基金公會行政總裁黃王慈明指出,現時內地基金主要投資內地市場,香港在投資海外方面擁有更多的市場及資產組合等的優勢,兩地之間是互補多於競爭。未來兩地還可以進一步擴寬合作領域,例如把投資及顧問服務的後台的工作集中在香港進行,銷售及管理等前台工作交給內地前線人員等。
至於今年7月開通的債券通北向交易,最初是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於今年3月份的「兩會」記者會上透露,今年會在香港和內地試行「債券通」,之後金管局與人民銀行於5月份聯合公布了債券通的細節。整個過程,由公布到開通只用了4個月,可說是最快推出的互聯互通措施。
施羅德香港亞洲區固定收益基金經理許子峰表示,相對於過往要使用QFII及RQFII或是到內地開戶通過內地銀行間債市(CIBM)進入內地債市,債券通明顯提供一個更方便的買賣債券平台。因為大部分投資亞洲債券的基金,對於中國債券的投資比例只有5%至10%,但不論申請QFII或是到CIBM開戶手續都較繁複,債券通開通後正正為這類型基金大開方便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