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台「行政院長」賴清德26日首赴「立法院」報告施政方針,並備質詢。整份口頭報告的書面資料沒有兩岸關係專章,只有七行字說明兩岸關係,而書面報告只有不到三行字。雖然稱其主張「求同存異」,希望「以合作取代對抗」,「推動兩岸建設性的交流與對話」,但在口頭報告中,強調「不在壓力下屈服」,實際上表明賴清德既無改善兩岸關係的主觀願望,也沒有突破兩岸關係僵局的相應對策。
兩岸關係避重就輕
完成「賴上林下」、沉寂數日後,賴清德首度以「閣揆」身份到台「立法院」報告施政方針。賴清德「書面報告」和「口頭報告」兩個版本,其中書面報告分「內政、族群及轉型正義」、「『外交』、『國防』及兩岸關係」、「經濟及農業」、「財政及金融」、「教育、文化及科技」、「交通及建設」、「司法及法制」、「勞動、衛生福利及環境保護」八個方面。
在口頭報告中,賴提出「政府帶頭加薪」、「優化賦稅制度」、「號召投資台灣」、「推動法規鬆綁」、「加速推動前瞻基礎建設計劃」、「持續推動『五加二』產業創新計劃」六項具體措施;以及積極推動「文化台灣」、「綠能矽島」、「智慧台灣」、「公義社會」、「幸福家園」等五大施政目標。
在書面和口頭兩份報告中,對兩岸關係均輕描淡寫,不僅篇幅短,且無甚新意。在「書面報告」中,賴清德表示,在既有歷史事實及政治基礎上,依循民主原則及普遍民意推動兩岸政策,努力維護兩岸既有機制,推動兩岸建設性的交流與對話,保障民眾權益與福祉。
而在「口頭報告」中,雖然字數略有增加,但總體篇幅仍然不大。賴清德聲稱,在兩岸關係上,我的主張就是求同存異,希望「以合作取代對抗」、「以交流取代圍堵」,透過交流合作,增進彼此的了解、理解、諒解、和解,兩岸才有真正的和平與發展。未來,在「外交」及兩岸上,行政院將秉持蔡英文「踏實『外交』,互助互惠」的理念,以及「善意不變」、「承諾不變」、「不在壓力下屈服」的宣示,務實推動各項工作。
報告透出「台獨」立場
賴清德的施政報告,表面上看既有目標也有措施,但大部分只是空洞的、「看似有道理」表態,對台灣當前面臨的問題,缺少操作性的對策,因此,島內一些人大加嘲諷「笑死人」。還有的人斷言,「草包賴清德無法突破三座大山:分別是兩岸僵局、『一例一休』和『台獨』、核電神主牌。」具體講,賴清德的施報告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對缺電等棘手問題無得力措施。人們對今年八月台灣大停電記憶猶新,台灣缺電也是不爭的事實,對如何解決這一問題,顯然是島內民眾非常關心的話題。賴清德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推動「太陽光電2年計劃」、「風力發電4年計劃」、「沼氣發電」以及「電力供應分散尖鋒使用」。但遠水解不了近渴,對如何解決眼前電力供應不足和如何從根本上解決電力供應不足的問題,恐怕到時又只能「用愛發電」了。
第二,對改善兩岸關係無相應對策。由於蔡英文當局拒絕承認「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受到嚴重衝擊,台灣經濟也面臨困境。對此,賴清德在報告中沒有從根本上反思和提出相應對策,而是放出「以合作取代對抗」、「以交流取代圍堵」的空洞表態,以及重彈「善意不變」、「承諾不變」、「不在壓力下屈服」這些似是而非的老調。在事實證明「新南向」政策已成「新難向」的情況下,繼續鼓吹「持續推動新南向政策」,很顯然賴清德無法將島內經濟帶出困境,也無法改善兩岸關係。
第三,報告透出「台獨」立場。賴清德在口頭報告中,明確表示「台灣是一個小國」,此言實際上隱含兩層意思:一是台灣是一個「國家」,二是割斷了台灣與大陸關係,否認了兩岸「同屬一中」這一事實。更值得嚴重關切的是,親民黨籍「立委」陳怡潔、中國國民黨籍「立委」王惠美向其問到有關兩岸相關問題。賴清德竟然妄稱,「台灣地區是『獨立國家』,兩岸是互不隸屬的關係」。其「台獨」嘴臉暴露無遺。
復旦大學城市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