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設想提出以來,大灣區的概念在過去一段時間得到日益強烈的關注。大灣區原本只是幾個珠三角城市提出的地區倡議,但中央政府已經將這一地區倡議提升到了國家戰略的層面。
與紐約、三藩市和東京等世界主要大灣區一樣,中國版大灣區的首要目標也是促進地區的內部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本質上是一個經濟整合與轉型的倡議,旨在促進珠三角城市與港澳特區的經濟合作。大灣區的核心理念在於協調區內城市在基礎設施、服務、金融,以及技術創新等領域的發展,整合各個城市的比較優勢,最終建設一個可以比肩世界主要灣區的城市集群。
但除了內部目標之外,中國版大灣區的獨特之處在於其肩負的國家對外政策目標。如果說設立經濟特區、加入世貿組織、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是國家對外開放的三步走戰略,那麼大灣區構想可以看做是第四步。同時,大灣區也肩負着作為「一帶一路」倡議重要支撐點的使命。「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地方政府積極回應,但也存在內部競爭。在此情況下,中央政府批准大灣區計劃,也可以看作是對大灣區在國家對外關係中地位的認可。因此,粵港澳大灣區不僅對國家意義重大,也有重要的外部影響,尤其對東盟國家而言。
首先,大灣區可以作為東盟與中國之間的橋樑。珠三角地區不僅在地理上靠近東盟國家,而且在經濟和文化上也與東南亞聯繫緊密。對東盟而言,珠三角長期以來都是通往中國市場的主要切入點,中國也利用珠三角經濟帶的發展打入東南亞與南亞市場。大灣區倡議的提出將進一步鞏固這一地區作為中國與東盟橋樑的地位。
其次,東盟國家可以共享大灣區倡議帶來的增長與發展機會。內地在2003年與港澳特區簽署了《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中國─東盟自貿區也於2010年設立。如果香港與東盟在2017年如期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一個「10+1+1」自貿區將脫穎而出,必將為東盟與大灣區之間的貿易與投資流通打開新的機會之窗。此外,由於大灣區是未來30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內的指導性發展戰略,它將釋放極大的增長與發展潛力,讓東盟也可以共享發展成果。
最後,一些東盟國家也可以從大灣區的產業升級中獲益。大灣區享有「世界工廠」的地位,擁有高度發達的製造業。但隨着人口的老齡化與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大灣區的製造業也面臨着顯著挑戰。近年來,一些製造行業已經開始逐漸從珠三角轉移到東盟國家。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國家提出了大灣區倡議,以促進自身向科技創新型經濟體轉型。隨着大灣區在產業和價值鏈上的升級,這一過程將為一些東盟國家的製造業創造更多機會,隨之而來的技術轉移過程也將刺激東南亞地區的經濟增長。
廣東國際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香港「一國兩制」青年論壇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