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香港出現兩宗疑似「反智」栽贓事件,儘管是「小學雞」行為,但讓筆者大為驚訝,感覺大學斯文掃地。「反智主義」本身沒有國界,在不同國家及不同時期不時出現,在所謂的民主國家和地區更是甚囂塵上。筆者不禁要問,難道香港也進入「反智周期」了嗎?
嫁禍不成反出醜
九月是開學季,校園播「獨」引發社會熱議和譴責。其間,教育大學內出現了令人不齒的冷血標語。肇事者為轉移視線,又用簡體字列印「恭喜劉匪曉波魂歸西天,祝賀劉霞永被我黨軟禁」張貼示眾,顯然是想「直白」地告訴社會這是內地生所為。然而,論字型,明顯是繁體正字;論語法,大陸都不習慣用「咩匪」,而香港激進反對派最鍾意用之。
無獨有偶。三五天後,在香港大學民主牆上也出現了「慶祝九一一恐襲16周年」簡體字標語。很明顯,這也是一場「類似」的鬧劇。熟悉內地語境的明眼人都知道,內地很少使用「九一一」,取而代之的是「911」,而「恐襲」也只是用粵語講比較順口。
在社交媒體上,有網民質疑這些都是「港獨」分子的「反串」做法,而又通常發生在凌晨時分,可謂扮鬼手段非常低級。筆者認為,是人是鬼,口講無用,一睇就明。露餡是小事,而嫁禍別人乃真小人。
香港進入反智周期?
「林子健事件」一度搞得滿城風雨,最終確認「被擄」是大話,而其因「誤導警務人員」被捕,現已進入司法程序。此事猶在耳邊,卻在大學接連發生以上鬧劇,可謂是「林子健事件」的翻版,連自己人都出賣,着實令人心痛。同樣,戴耀廷以港大副教授、法律學者自居,公然鼓吹「違法達義」「公民抗命」。這也是極其反智的行為。
這些年,反對派及幕後支持者竭力用互聯網傾銷西方文化,不惜嘲弄體制、詆毀英雄,一方面阻擾政府施政,另一方面也是侮辱公眾智慧。同時,反動傳媒和網媒向讀者「軟銷」反智,日復一日地顛倒黑白、混淆是非,削弱獨立思考及明辨是非的能力。而當知識一旦掌握在心術不正的人手裏,這些所謂的「專家教授」及「有識之士」,就會將荒謬的主張和錯誤的結論披上華麗的外衣,通過理論恐嚇持份者,綁架決策者。不論是林子健、戴耀廷,還是「嫁禍者」,這樣反智的行為,對社會毫無建樹。久而久之,只會製造更多矛盾、更大撕裂。
歷史往往是始於鬧劇,而終於悲劇。對於反智行為及其背後的「反智主義」,香港社會需要警惕,予以撥亂反正。筆者亦希望社會盡快回復理性探討,早日結束「反智周期」,以免繼續虛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