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歲的沈詩鈞得唐創時(右)之助,獲浸大破格取錄,為本港歷來最年輕大學生
九歲上大學,前有沈詩鈞,近有羅宏博。兩人都是港產神童。2007年,沈詩鈞獲香港浸會大學取錄,成為本港歷來最年輕的大學生,四年後,他以二級榮譽,獲得浸大數學學士兼碩士學位。今年,十八歲的沈詩鈞獲聘為美國UCLA數學系客席助理教授。成就這個教育傳奇的伯樂是時任浸大理學院副院長唐創時,他接受《大公報》採訪時,表明這是「可遇不可求」的成功故事,關鍵在於找到識才愛才的數學教授Brunner Hermann因材施教。
大公報記者 呂少群
剛卸下香港考評局秘書長的唐創時,下周一將出任香港公開大學副校長。此前,唐先後出任浸大理學院副院長和浸大教務長,沈詩鈞(March Tian Boedihardjo)的故事就發生在這段時間。
2007年,九歲的沈詩鈞,隨父親沈振雄由英國返回香港,要報讀大學,被其他大學逐一婉拒後,找到浸大。時為理學院代院長的唐創時憶述,「當時沈詩鈞已在英國完成高中課程,並完成了英國會考和高考,回流香港,不可能要他讀回小學。這對他也不是好的出路。」
美教授助開拓視野
怎麼辦?唐創時見遍了沈詩鈞、沈爸爸及其家人,了解其情況,「知道他們不是想高調(出風頭)的人,也想到浸大強調全人教育。對這個同學,不可能像普通學生一樣對待。」於是,唐創時與不同部門磋商,希望可以為沈詩鈞提供適切的教育條件。
當年相對彈性的收生空間,也使他有信心對沈詩鈞因材施教。「我想到正在浸大數學系訪問的美籍教授Brunner Hermann(圖),他即將退休了,可嘗試找他幫忙。」想不到,Hermann不但爽快地答應了,更幫足四年,每星期與詩鈞見面,成就了一老一少切磋學問的佳話。「Hermann還先後向詩鈞介紹德文以至意大利文的數學着作,開拓詩鈞的數學眼界。在詩鈞完成本科和碩士連讀課程後,Hermann推薦他給美國教授,並且到美國讀博士。詩鈞今天成了數學助理教授,可以說得益於當時的安排。」
師生同心協力支持
在唐創時的聯繫下,浸大各部門出力不少,例如語文教學中心,除了指導沈詩鈞的英語,還安排教授與他傾談,欣賞英語話劇,藉此增進他待人接物的技巧。至於沈詩鈞所在的數學系,同班同學對這位小師弟也適當照顧,轉堂時與他結伴同行,生活上給予關心。
記者問:「當年取錄九歲的沈詩鈞,有擔心要冒好大風險嗎?」唐創時承認坊間不乏質疑聲音,學界朋友也轉達關注。他抱持只許成功的心,想方設法調動人力物力,「當然不可能保證成功,幸好得到很多好朋友幫助。」
談到同是九歲上大學的羅宏博,如今在讀碩士課程,唐創時表示欣賞羅爸爸的安排:中小學階段,一般課程讓宏博與普通學生一起上,然後找到英國公開大學讓兒子發揮數學潛力,這是各得其所,盡展所長的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