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推倒雕像事件是美走向衰落標誌/顧鐮墨

時間:2017-08-25 03:15:57來源:大公網

  或許,歷史將會證明,2017年8月12日是一個改變美國歷史的日子。這天,極左派組織的民眾與另類右派在弗吉尼亞州的大學城夏洛茨維爾,圍繞是否要移除南軍名將羅伯特.李的雕像,發生對峙以及打鬥事件,在雙方群眾的對打中,一名從俄亥俄州過來的另類右派分子駕車撞向極左派,釀成一死十九傷的慘劇。這起「本土恐怖主義」,在極端的政治風氣下,迅速掀起政壇與社會運動雙重風暴。

  政治上,民主黨圍繞「白人至上主義」以及「本土恐怖主義」大做文章,特朗普則搖擺於譴責「白人至上主義」還是「雙方都譴責」的困境中,共和黨建制派大都與特朗普劃清界線,從右向中靠。在民主黨與共和黨建制派的聯合進攻下,「另類右派」的精神導師及「白人民族主義派」代表白宮首席策略師班農在上周五離職。自特朗普上任以來,白宮經過一系列內部鬥爭,從三足鼎立,到建制派與「班農派」相繼離場,白宮內變成以特朗普女兒伊萬卡與女婿庫什納為首的「全球派」獨大,軍人派輔政的局面。這對美國的內政外交都有重要的影響。

  但在社會運動中,風暴來得更為激烈。隨着夏洛茨維爾慘案,各州左派怒不可遏,左派民眾開始「推倒」與破壞邦聯政府標誌物,北卡杜林市法院前的南方士兵雕像被拉倒;北卡杜克大學的李將軍石雕,面部被破壞;亞利桑那州邦聯總統戴維斯紀念碑,被淋上瀝青。稍有節制的州則主動加快移除各種標誌物。這股風氣也在左翼政客的鼓動下越演越烈,例如民主黨國會少數派領袖佩洛西就建議把國會山上所有的與南北戰爭歷史有關的「反面人物」都移走,包括當時首席大法官塔尼的雕像。

  左右翼衝突愈演愈烈

  而右派分子也被激怒。上周六(8月19日),另類右翼在波士頓展開「言論自由」大集會,左翼民眾則走上街頭對抗。雙方一度陷於「武鬥」的邊緣。班農離開白宮之後,立即重新掌控右翼布萊巴特新聞網,並計劃開啟一個比福克斯電視台立場更右的新聞網絡。下野之後,能暢所欲言的班農的能量反而更大,右翼如何整合反擊左翼,令人關注。但可以肯定,左右翼的衝突只會越來越劇烈。

  確實,美國現時正經歷着上世紀六十年代民權運動以來最嚴重的社會危機。

  一些中國媒體把美國的社會衝突,視為「美國式文革」,這種說法並不準確,但認真地探討其與中國文化大革命的類比仍是有意義的。中國「文革」涉及很多分析切入點,其中的一面是真正從「文化」的角度切入。現在美國也是左派發動的意識形態戰爭。他們也認為「邦聯標誌與命名物」代表一段「壓迫黑人的歷史」。這種思維也是單維、單向、狹窄的。

  首先,它忽視了每一個被紀念的人,背後都有複雜的象徵意義。比如李將軍,固然是南方政府的大將,似乎站在「歷史的反面」。但在他身上也有忠誠、理性、君子氣質的一面;他也是美國的名將,在美墨戰爭中立下奇功;他本人私下即反對蓄奴,也反對成立邦聯「分離主義」,但為了忠誠(當時美國州權還很大,相當於「國家」),才為南軍作戰;這使他成為戰後推動南方重建的重要人物,為維護戰後「國家平穩過渡」出過力。把目光只放在他是奴隸主,為南軍作戰之上,只顧一點,不及其餘,此為單維。

  其次,以當時美國的形勢,是「統一」還是「分裂」,沒有正確與否之分。要知道當時雙方法律專家與政客圍繞着憲法上的「退出權」爭論良久,都沒有令人信服的結果,最終還歸結於一個「政治問題」「軍事解決」。後來北方打贏了,才確立了各州不能退出聯邦的原則。這更多只是成王敗寇的結果。只從現在的思維出發,完全站在北方的角度認識問題,抽離了歷史的背景,此為單向。

  其三,美國是一個典型的「非民族國家」,寬容是其最重要的精神文明,只有最大限度地容忍不同的思想,擁抱不同的文化,避免「憎恨政治」,才能確保美國的穩定與發展。「推倒雕像事件」是美國從寬容走向狹窄的重要標誌,若不能好好應對,也可能是美國走向衰落的關鍵一步。

  美式「文革」的反諷

  這種單向單維的狹窄思維很容易被推向極致。蓋因要為某個人某個歷史事件貼上標籤很容易,畢竟人無完人,事無萬全。正如特朗普所說,國父們大部分都是奴隸主,左派也要推倒國父像嗎?哥倫布是奴化印第安人的始祖,「哥倫布日」是否要被廢除?

  再推而廣之,尼采有嚴重的反女性思想,是不是不能出版尼采的著作?達爾文主義能被人引申到社會達爾文主義,是不是就不能教達爾文?瓦格納嚴重地反猶,是不是就不能上演瓦格納的歌劇?卡拉揚是納粹黨人,他指揮的曲目是否就不能灌唱片?海森堡主持德國核武器發展,測不準定律是否就不能教?《飄》裏面同情南方貴族,那麼《飄》是不是就不能出版,電影也不能播放?回想中國「文革」,也多少存在類似的荒謬邏輯,想不到的是,中國已經走出了狹窄的思維,美國反而深陷入去了。世事變化,令人唏噓。   旅美學者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