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印度對華意識形態分析/鄧 飛

時間:2017-08-23 03:15:58來源:大公網

  自六月中以來,中國和印度兩軍士兵在洞朗地區對峙,引起海內外廣泛的關注。有主張對印度實施武力驅逐,甚至拿印度作為大國崛起的戰爭試煉品,也有認為要審慎使用武力的。

  筆者認為,雖然兩種觀點立場截然相反,但有一點卻是共通的,就是對印度存在很大的認知誤差。建立在錯誤認知基礎上的政策與戰略,難免存在很大的衝突風險。而這種認知誤差具體來講,包括三點:一是對印度價值觀是傾向反華還是友華的判斷,二是對印度實力的判斷,三是對印度意圖的判斷,本文先說第一點。

  許多分析家的觀點幾乎「不證自命」地認為,印度人尤其精英階層未能徹底「去殖民化」(如同香港?),以至於他們天然地親近英國與西方,仇視中國。如果把對印政策與戰略建立在這種「印度親英美、仇中國」的判斷上,那麼好了,印度就跟日本一樣,是中國不得不視為潛在的重大戰略性敵人的這麼一個國家。然而是這樣嗎?印度真的完全擁抱英國乃至成為美國主導體系下的馬前卒嗎?

  第一,如果印度真的親英國而去殖民化不足,那為什麼身為英國普通法律師的聖雄甘地,會毅然脫下律師的英式西裝,穿上印度傳統的亞麻土布,即使去見邱吉爾也不例外?帝國主義思想根深蒂固的邱吉爾對此相當反感,稱甘地為「A half naked fakir一個半裸的苦行騙子」(fakir是雙關語,既解苦行僧,亦可解作騙子),這是何等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另外,第一任印度總理尼赫魯深諳英國文化,但獨立之後要求所有國家公職人員在正式場合必須穿着融合印度傳統和西裝的「尼赫魯裝Nehru Jacket」。今天在媒體報道中,我們會見到穿西裝的印度官員嗎?

  第二,在印度流行電影文化中,也就是寶萊塢Bollywood的電影中,英國角色往往是負面的,不是偷寺廟寶藏,就是販賣違禁藥物(鴉片的歷史記憶?),要麼就是滿嘴扯謊的人。有一位名叫Bob Christo的澳印混血演員,就是飾演這類英國惡棍的專業戶,印度八○後的青年觀眾都很熟知。

  第三,誠然,在印度的學校歷史教育中,英國人的統治British Raj往往被美化,或者避開一些英國殖民統治所做的惡行,但無疑印度精英對此心下澄然。1919年英國殖民政府造成的阿姆利則慘案Amritsar massacre,一直是印度政府要求英女王、首相道歉的重要事件。2013年英國首相卡梅倫訪印,仍然迴避道歉,結果印度媒體乾脆杯葛報道他的訪印行程!

  與其說印度是親英美,不如說印度是抱持務實主義的態度來與西方大國交往周旋,從以前國大黨執政時期發起的「不結盟運動」而成為中間派領袖,到今天人民黨執政不參加「不結盟運動」而與美國、俄國合縱連橫,說到底都是利益考慮。所謂因去殖民化不足而造成印度天然親英國,乃至親西方,是一種想當然的看法。

  如果不是天然親西方,那又會不會仇視中國呢?誠然,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使得中印關係從友好跌到冰點,至今印度軍方還念念不忘復仇。但是,請注意以下幾條:

  一,印度和中國雖然體制不同,但印度並沒有像西方國家和它們的東亞盟友那樣,加入到所謂「和平演變」、「顏色革命」之類的活動中。印度不支持中國的體制,但羨慕中國體制帶來的飛速發展和社會穩定;印度不理解中國文化某些特點(尤其是什麼都能吃的飲食文化),但欣賞彼此都是幾千年的文明古國。

  二,印度不具備麻痹軟化中國人尤其年輕一代人的消費娛樂文化軟實力,也沒有這個企圖心(hidden agenda),但西方和東亞盟友則是有其力亦有其心。印度文化對當代中國的影響是邊緣化的,但很健康和勵志!看看近年流行的印度電影,Three Idiots和Dangal(打死不離三父女)。即使黑白電影時代的《大篷車》、《流浪漢》,也是許多中年以上中國觀眾的集體回憶。至於瑜伽,就更是城市中產小資們的心頭好。

  印度不是中國意識形態上的敵人,剩下的只是基於邊境戰爭歷史糾結的地緣摩擦和經貿方面總會存在的競爭,印度不會像西方及其鐵桿盟友那樣,頻繁而主動地對中國進行滲透和打擊活動,最多抱持一種順手牽羊的搭便車心理─如果中國真的發生大變局,那麼就順手在中印邊境和西藏地區借勢撈好處,但不會如西方國家那樣主動出擊。既然如此,即使中國要加大對印度的戰略防備力度,也毋須把印度在潛在戰略對手排名榜上調的過於靠前。

   (系列之一)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