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譚廣亨早前獲英國小兒外科權威組織頒授最高殊榮 大公報記者記者張月琪攝
香港大學首席副校長、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小兒外科主任譚廣亨,獲英國小兒外科權威組織BAPS頒授小兒外科的最高榮譽Denis Browne Gold Medal,成為香港首位、亞洲區第四位獲此最高殊榮的外科權威。研究先天性巨結腸的他說,現時本港每年平均有約20宗案例患兒童先天性巨結腸,發病率在亞洲較高,每3000名嬰兒中便有一人患病。至於對小兒外科,譚則形容「一見鍾情」!
大公報記者 張月琪
譚廣亨近日領取小兒外科Denis Browne Gold Medal大獎後接受傳媒訪問。他說,先天性巨結腸患者,過去難免要捱一刀,將不能運作的部分切除,他正研究將沒基因變異的神經細胞注入人體,令不能運作的結腸部分「再生」。
80年代起研缺陷遺傳再生醫學
譚廣亨自80年代研究先天性巨結腸等出生缺陷的遺傳與再生醫學。他解釋,先天性巨結腸症是由於腸道神經幹細胞不能正常發育成有用的神經細胞所致,因而阻斷由上而下的蠕動波傳導,令糞便無法推送。「部分嚴重個案甚至影響小腸等,需要將不能運作的部分切除,團隊早前已就患有先天性巨結腸症病人的基因組作出篩查,尋找致病的基因變異,下一步會在不同動物上測試,進一步找出治療方法。由於須考慮安全準則、可行性、修改基因及醫療道德等,相信非一時三刻可完成。」
偶爾發現親手救過女婿一命
身為香港科技園公司董事局成員,譚廣亨認為本港發展科研不單政府要重視,民間亦需重視,政府要做好牽頭角色,讓年輕人看到科研是有前景、有發展空間,惟現時政府推動力度不足,需急起直追。「內地明顯有龐大消費市場,本港有科研優勢,可將產品推到內地,再走向世界,加上有內地的生產市場,正好可以互補不足。」
譚廣亨出身草根家庭,小時候一家七口居於貨倉。他透露是誤打誤撞下從醫。最奇妙的是,偶爾發現親手救過女婿一命。
「有次我們去沙灘,一同更衣時見到他(女婿)肚上有傷疤,一問下才知1985年時他曾於瑪麗醫院做手術。」譚續說,由於當時登記的名字是嬰兒母親,故未聯想到當年因腹腔感染須切除腫囊的,正是其女婿。
能治愈小朋友 大於物質回報
談到小兒外科,譚廣亨興奮地形容,「接觸小兒外科時,好似我第一眼見到我太太,一見鍾情!」他自言性格貪玩,小兒外科有種「專業誘力」,能挑戰自己,以初生嬰兒的手術及疾病為例均是極高難度,「小朋友是最暖心,健康的小朋友是世界上最美妙。」他認為,患病的小朋友不但自己承受,身邊的親人也受痛苦,能夠令他們治愈,這是大於任何物質回報。
譚廣亨先後在牛津大學及利物浦大學任教授,在1996年回歸前夕回流返港。他透露,當時港大外科主管與他接觸,希望他重返香港證實自己實力。他形容,香港始終是「根」,去了長途旅行回港,總感到「鬆一口氣」。今日,他成為舉世知名的小兒外科醫生,「事實證明我不用在英國,也可得到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