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研究協會訪逾千家長,五成四受訪父母怕子女無法獨立解決問題
一項對本港家長的調查,除發現不少家長自覺不稱職外,更揭出管教子女上「三大通病」。五成四受訪者憂心子女不能獨自解決問題,往往不敢「放手」;三成九受訪者為令子女開心而盡量滿足其要求,變成溺愛甚至縱容;四成三受訪者則因工作繁忙,很少陪伴子女。家校會主席湯修齊形容已到「十分危險」地步,更批評現今家長自己手機不離手,身教談何容易!/大公報記者 楊州
香港研究協會在4月27日至7月28日以電話訪問1079名中小學和幼稚園學生的家長,發現逾七成受訪家長認同開明權威型管教模式,包括會與子女討論及分析其行為帶來的後果,商討且訂明要遵守的規矩,會接納子女提出的不同意見。當子女表現欠佳時,逾六成受訪家長認為要責罰,五成半認為要嚴厲管教並適量體罰。
調查同時發現,兩成半家長不滿意自己作為家長的表現,基層家長則感到「有壓力」或「疲倦」。研究協會表示,基層家長遠較中產家長對為人父母的感受負面,相信與其家庭經濟負擔較沉重有關。
協會又提醒,家長往往因擔心子女欠缺解難能力,而過分照顧或介入子女生活,長遠反而會削弱子女獨立生活的能力。父母的管教模式及態度對子女的個人成長和發展非常重要,更會關係到城市的競爭力。
雙職父母難平衡工作家庭
協會表示,雙職父母十分普遍,平衡工作及家庭難免會有不少壓力,尤其是基層家庭,促請政府檢視現有的親職教育政策,完善相關範疇的支援措施,紓緩家長管教子女時面對的壓力。
家校會主席湯修齊表示,不少家長喜歡支配性管教模式,使子女在不同事件中處處依賴父母,他形容情況「十分危險」,會導致子女的解難能力及抗逆力變差。以歐美與亞洲管教為例,歐美家長在子女答錯題目時給予鼓勵,亞洲家長則偏向責備,影響父母與子女間的關係。他建議家長多以口頭讚賞等非物質方式鼓勵子女,減低子女對物質的依賴。
自己機不離手欠說服力
至於家長憂心子女不能獨自解決問題,湯修齊以自己教育子女為例,家長在情景許可時,從小要主動給子女嘗試處理或解決問題的機會,如家長減少為子女點餐送餐,就算出現「唔夠錢」,都要他自行想辦法應對。子女稍長大,若有親子外遊,更可讓他們訂機票和計劃行程等,子女即使犯錯,有家長的指導,自然能提升解難和抗逆能力。
湯修齊又說,現今父母與子女在玩手機問題上常有衝突。據他了解,不少家長手機不離手,未有做到好榜樣,想阻止子女玩手機便欠說服力,他建議家長先要自制,同時可與子女「立約」,比方限玩一小時,和完成功課才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