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倪巍晨上海報道:十八大以來,中國「走出去」步伐提速,對外投資結構持續優化,「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對外投資及合作成為亮點。專家認為,當前中國對外投資已從過去的「出口促進型」轉向「出口替代型」;海外併購熱點向高科技、智能製造和消費升級轉移。
交銀金研中心高級研究員劉學智表示,近五年中國對外投資步伐不斷加快,對外投資額亦同步快速增長。從對外投資特點看,國企對外投資增長明顯的同時,民企對外投資也變得愈發踴躍;另一方面,除傳統對外投資領域外,部分國內產業開始全球布局,藉此增強中國相關產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伴隨着中國對外投資的加速,中國資本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逐步提升」。
中國對外投資起步雖晚,但在全球總量中的佔比卻快速提高。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2000年中國對外投資在全球總量中的佔比不足0.1%,但聯合國貿發會議發布的「2017年世界投資報告」稱,去年中國對外投資飆升44%,且在該報告中首次成為全球第二大對外投資國。
興業銀行兼華福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觀察到,在2008年危機後的國際產業轉移浪潮中,中國對外投資的出口替代效應正逐步顯現,這表明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已從「出口促進型」轉為「出口替代型」。他認為,上述變化與本土成本上升、競爭力下降,引發的企業「走出去」,及企業生產活動移至海外成本「窪地」有關;此外,在貿易保護主義情緒升溫背景下,為規避貿易壁壘企業在境外設置分支機構,從事跨境生產與銷售。
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45個國家和地區的3957家境外企業進行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投資額481.9億美元,同比降45.8%。分析認為,數據出現下降與三大因素有關。首先,上半年中國經濟延續「穩中向好」之勢,投資者信心提振的同時,更多資金願意留在國內。其次,當前國際環境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有所增加;最後,中國在推動對外投資便利化的同時,也加強了對外投資真實性、合規性審查,這使非理性對外投資獲有效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