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廣東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先進製造業佔規模以上工業產值一半左右。圖為深圳比亞迪檢測中心的工作人員在檢測加工的零部件
創新驅動是大灣區規劃發展的主旋律,科技產業創新發展是核心內涵,以創新科技和創新金融的深度融合為主要特徵的三藩市灣區,則是大灣區最重要的參照。未來香港若能利用這一有利時機,結合粵港兩地獨特優勢,攜手發展創新科技產業鏈,就有機會把大灣區打造成為世界級的科技產業創新基地。/中銀香港高級經濟研究員 王春新
無論是中央五中全會提出的新發展理念,還是國家「十三五」規劃,都把創新驅動作為第一發展動力。正在規劃中的粵港澳大灣區(以下簡稱「大灣區」),一向是全國創新發展的先行者,未來在創新驅動上將繼續走在全國前列。與上海和北京等地希望建立科技創新中心不同的是,大灣區更加重視創新科技成果的產業化,今後將突出創新主導,向打造世界級科技產業創新平台的方向邁進。香港如何配合這一發展方向,不但影響大灣區發展進程,更關係到香港的未來。
一.開放型創新體系不斷完善
近年來,隨着極具遠見及功效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廣東不僅鞏固了其作為全國經濟大省的地位,而且創新能力不斷得到提升,已基本達到創新型國家和地區的水準。去年全省先進製造業佔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一半左右,研發經費(R&D)佔GDP比重提高到2.58%,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57%,已提前實現國家「十三五」規劃確定的預期目標,在移動支付、無人機、機器人和生物科技等領域湧現一批具備強大創新能力的優秀企業,其中不少企業已走在全國乃至世界同行前列。
值得注意的是,廣東科技產業的崛起,主要依靠本土企業的培育發展、政府政策的引導推動以及科技與產業的密切對接,依靠內源型經濟的發展壯大,使開放型創新體系得到不斷完善。目前廣東擁有包括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在內的國家級創新平台213家,新型研發機構180家,在全國居前列位置;去年全省全年專利授權總量25.9萬件,也居全國首位;新增高新技術企業八千家,使全省高新企業總數增至近兩萬家,比上海的6938家多出近兩倍,高新技術產品產值5.9億元,均居全國第一。這些都為今後進一步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加快形成以創新為引領和支撐的經濟結構和增長方式,提供了可靠保障。
如果說廣東是全國科技產業的龍頭,那麼深圳無疑是龍頭的龍頭。在上世紀90年代國際IT產業崛起以及發達國家製造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歷史背景下,深圳制定了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戰略決策,着手推動產業轉型和優化升級,實現從加工貿易到「深圳製造」、再到「深圳創造」的跨躍,走出了一條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新路。目前深圳高新技術產業涵蓋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醫藥、互聯網、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環保產業等六類,擁有三萬家科技型企業,包括華為、中興、騰訊、華大基因、比亞迪等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知名企業。去年全市新興產業創造的增加值為7848億元,佔GDP比重超過四成,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接近一半,相當於香港金融增加值的兩倍;就連深圳南山區(華為、騰訊等巨企所在地)的經濟總量也超過香港金融業,充分顯示出新興產業的巨大力量。
二.首要任務是建設科技產業創新中心
儘管成就斐然,但作為全國製造大省,廣東既面對全球新興產業發展帶來的機遇,也受到發達國家先進生產力和發展中國家低要素成本的雙重擠壓,未來創新驅動仍將是廣東、尤其珠三角九市提升競爭力的根本途徑和推動經濟發展的最大動力。為此,廣東根據該省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夠強、重點領域改革攻關難度加大等問題,決定在「十三五」期間把打造國家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和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作為推動科技創新發展的新方向,圍繞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對新技術、關鍵共性技術的重大需求,從多個方面加強科技攻關,包括繼續深入實施九個重大科技專項,並在超高速無線局域網、北斗導航和衛星通信應用、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和器件、無人智慧技術、精準醫療等新興產業發展領域,啟動實施一批新的重大科技專項;在新一代資訊技術、智慧綠色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現代農業等八大領域,加強關鍵環節的科技攻關,希望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技術體系。
今年是落實上述發展遠景的關鍵一年,廣東省政府在年初就把建設國家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列為驅動發展的第一任務,具體策略是統籌推進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全面創新改革試驗試點省建設,強化廣州和深圳的創新引領作用,支持珠三角各城市申報國家創新型城市。全省R&D佔GDP比重將進一步提升至2.65%,增強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
深圳計劃進一步擴大優勢,並確立更加遠大的目標——建設國際領先的創新型城市,到2020年R&D佔GDP比重進一步提升到4.25%,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增至一萬家,培育一批新的跨國企業,進入世界500強企業達8-10家,包括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基因技術、新能源汽車在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增至三萬億,包括生命健康、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及智慧裝備在內的未來產業規模增加到一萬億,潛力巨大,前景看好。
應當看到,目前珠三角九市的經濟總量佔大灣區GDP的七成以上,對大灣區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更超過九成,加上其以創新科技與創新金融為主體的產業結構更加符合國家乃至全球的發展方向,廣東省領導層和各地方政府基於深切的社會憂患意識和危機感、引領改革發展潮流的使命感和緊迫感而主動作為,將為大灣區改革創新發展盡心盡力。創新驅動將是未來大灣區的主旋律,科技產業創新發展將是大灣區規劃建設的核心內涵,以創新科技和創新金融的深度融合為主要模式的三藩市灣區,才是大灣區最重要的參照系。
值得注意的是,今後5-10年是全球產業變革的關鍵時間節點,以新一代資訊、生物科技、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為代表的新生產力發展格局將逐漸形成,新興產業將成為國際經濟、貿易和投資的主導力量。麥肯錫公司預測,到2025年僅移動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先進機器人以及新一代基因等12項重大技術的突破,每年就將產生14-33萬億美元的直接經濟價值。
廣東新興產業的迅速崛起,不但符合世界發展的大方向,而且在不少領域已是後發先至,未來香港若能利用國家規劃發展大灣區的有利時機,與廣東加強合作,共同打造創新科技產業鏈,包括合作進行科技研發、科技融資、智慧財產權保護等金融和專業服務,以及科技產業管理和運營模式創新,就有機會把大灣區打造成為世界級的科技產業創新基地,帶動全國成為全球新興產業的發展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