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青年創業家總商會主席鄺海翔/大公報攝
有說「十個創業九個敗」,在香港,創業成本高,兼且競爭大,要突圍而出,成為那十分之一的成功例子,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自詡為創業判官的鄺海翔,以兩萬元成本創業,一路走來遇過不少挑戰,但居安時懂得思危,永遠比別人多想一步,令他賺來千萬利潤的企業。/文:大公報記者 李潔儀 圖:大公報記者 麥潤田
你敢冒險嗎?眼前穿着筆挺西裝的鄺海翔,是香港青年創業家總商會主席,過往他走的每一步,都靠勇敢冒險,才有今天的成績。
2008年正值市場興起高清技術(HD),鄺海翔指出,當時有不少影像內容需要重新製作,對高清技術的需求甚殷,眼見整個行業出現轉變,因此成立高清製作公司Best Video。不過他直言,「高清」只是技術把影像提升,不算是涉及大量高科技,只是在剛普及時,市場未有足夠的服務供應商。
遇金融海嘯陷困境
「我有『四不懂』,不懂拍攝、不懂拍照、不懂設計、不懂剪片,所有均由零開始。」鄺海翔表示,一直醉心舞台、電影的他,由於父親是一名工程師,因此造就他選擇入讀大學的工程學。「工程師並非發明家,而是把現有技術合成作一個新產品、服務,當我想一盤生意時,會想到底有沒有機會、是否時機,當時欠缺的仍多,不單是技術,還要找合適人選、資源。」
所謂的人選,即從演藝學院找來攝影系畢業生,以自由約、兼職形式合作,從而解決人才及器材問題,為減低成本,公司以月租數千元,在銅鑼灣租用商務中心,計及其他雜項,兩萬元成為創業資金。
「輸掉最多也只是兩萬元,但不能只管『試一試』,而是要抱着『可行』的心態。」鄺海翔認為,如果老是抱嘗試的心態,很容易會落得放棄的下場。
深思熟慮之下,鄺海翔決定擴充業務,惟卻遇上金融海嘯。「要豁出去了!」他指當時已接下數張大型訂單,包括政府全港綠化項目Greening Master Plan(GMP)數年合約,為相關項目拍攝短片,涉及金額數十萬元。「雖然有了政府訂單,但政府部門的付款時間較長,這是正常流程。」面對政府訂單應收帳未到位,加上金融海嘯致令不少商戶暫緩所有項目,鄺海翔只好向員工「埋手」。
網絡廣告帶來業務突破
他指出,由於當時公司才剛起步,根本沒有銀行願意借貸,最後決定坦言向同事承認看錯時機,暫時未能發薪金。「有四名員工建議暫收一半薪金,公司亦容許員工出外接freelance,給予員工彈性」。
「我一直沒有擺出一款老闆架子,總之要與員工一齊解決問題。」鄺海翔表示,經歷金融海嘯的洗禮,公司亦恢復元氣,現時一年利潤過千萬元,由2008年至今平均每年增長超過50%。
在鄺海翔的多年經驗,遇到數個突破,首個突破點在於開展發展高清技術拍攝,到第二個突破點出現,當時正是廣告市場由傳統電視媒體轉移至網絡廣告,第三個突破是公司業務開始橫向發展,由純製作,到開設專門負責籌劃活動的公司Best Event。
「現世代基本上是O2O世代,廣告不單止是廣告,還要加入更多新元素才能吸引。」鄺海翔表示,公司在三、四年前醞釀另一項新業務Gimmick Box,主要為客戶確立品牌形象,強調「廣告淨係講食腦?食腦又點?你敢冒別人唔敢冒險咩? 」誓要打造「港式創意」,再一次突圍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