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面對狙擊 首要及時澄清穩信心/劉善妍

時間:2017-07-20 03:15:36來源:大公網

  沽空機構在港股市場「覓食」不是尋常事,但他們操作手法為人詬病,卻是不爭的事實。一般而言,沽空機構先借貨沽空目標公司,再表發報告狙擊他們,往往指控其帳目造假,惹來市場恐慌,壓低股價,接着平倉獲利離場。其狙擊理據孰真孰假,投資者自行判斷,然而從過去幾個月例子中見到,不論散戶、還是長線機構投資者,也會對沽空機構投下「信任一票」,被狙擊股份捱沽,只有少數股價能重上被狙擊前水平。

  最近,接手了內地一間民企的公關工作,他們不久前遭到沽空機構狙擊,指控財務數據誇大,股價受創。其行政總裁坦言,外界的指控全屬不實,亦慨嘆股價已扭轉之前屢度「破頂」的情況,從高位插水近三分之二,並謂「公司運作沒有任何改變啊!」

  對於他的無奈,我們理解。我對他說,其實你們沒有變,變的是市場,正確地說是市場對你們的看法變了。「那為何不研究一下,沽空機構的說法,就急於沽貨?」我說,不問價沽貨一族多為散戶,見到冗長的沽空報告,需要很長時間消化,公司管理層以至我們公關亦一樣,均不能即時作出反擊,散戶為求穩陣,往往先沽貨離場。而且,你們賺錢能力比同業高,估值偏高,過去一年股價累積升幅達五成,基金大戶從低位持貨至今,帳面已獲利不少,為了鎖定利潤,沽貨離場也是人之常情,因此,他們不會比散戶冷靜。

  我再補充,當股價節節上升時,市場通常一窩蜂「放大」股份利好的一面,甚少會仔細分析公司業務穩健性、財務和債務償還能力等等,而當股價受壓,或遭沽空機構造淡,這些不利因素就會被大肆發酵。

  該行政總裁問我,面對沽空機構來勢洶洶,有何解救方法?站在財經公關立場,我們建議公司盡早向港交所申請停牌。然後,迅速拿出相關的財務數據,透過記者招待會及發布新聞稿等方式,向市場澄清及解釋。只要我們及時阻止不實指控散播,讓外界覺得公司具透明度,穩住投資者信心,也不難抵擋沽空機構的衝擊。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