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特朗普為何宣布對台軍售/顧鐮墨

時間:2017-07-13 03:15:47來源:大公網

  特朗普政府早前宣布,將進行任內首次對台軍售,預料國會將順利通過。此次軍售約14億美元,雖然比不上奧巴馬政府任內最後一次18億美元,但在四月習特會的中美「和風」之後,「突然」有此決定,確實令不少人感覺意外。其實,這次軍售的時機與美國的內政外交都極有關係。

  內政方面,特朗普這兩周頗有「進帳」。首先是共和黨贏得佐治亞州第六選區眾議員特別選舉。

  其次,最高法院對「穆斯林入境禁令」做出初步裁決,原則上認為總統有權以國家安全為由,拒絕特定人群入境;禁令中90天內阻止穆斯林六國入境的條款及120日內停止接收難民的條款,都得到支持。最高法院總體上承認「入境禁令」的合法性,裁決被普遍視為是特朗普的勝利。

  第三,在「通俄案」上,特朗普明智地沒有利用總統特權阻止科米作證,又沒有如傳媒報道那樣,真的炒了特別檢察官穆勒與副司法部長羅森博格。這阻止了「通俄案」進一步滑向「妨礙司法公正案」,暫時避過了彈劾危機。

  此外,有關俄羅斯干涉美國大選的細節流出,原來奧巴馬在去年八月就得悉此事,並準備了多套反擊方案,卻一直猶豫不決,既沒公開,也沒阻止與反擊,坐由俄羅斯順利執行策略。奧巴馬在此事中責任不小,壓力反而轉向「抓住通俄案不放」的民主黨一邊。

  另外,美國在中東問題上取得進展。伊拉克軍隊在美軍支援下進攻「伊斯蘭國」「首都」摩蘇爾取得決定性勝利。雖然恐怖主義攻擊不會停止,但「伊斯蘭國」政權滅亡指日可待。美國攪動的阿拉伯國家與卡塔爾絕交風波,成為中東新危機。但美國在其中左右逢源,坐山觀虎鬥,一面給兩邊賣武器,一面待價而沽,看準時機再獲取最大利益。

  美南海政策回到奧巴馬時代

  可以說,現在正是特朗普執政以來聲望最高的時候,為特朗普推出爭議性政策奠定基礎。中東問題進展也為特朗普把重點放在東亞騰出雙手。

  特朗普時代中美的矛盾,可以歸結為經濟與安全兩大問題,安全問題上以朝鮮、南海為兩大議題,台灣問題則是美國備用的武器。經過沸沸揚揚的「通俄案」,女婿庫什納一派被壓制,對華強硬派班農勢力回潮,已經為中美關係蒙上陰影。中美問題在過去幾個月進展不大,更成為此次對台軍售的動機。

  四月的習特會上,中美協議在經濟上用百天時間提出解決中美貿易不平衡的方案。雖然目前中國已經開放進口美國幾種轉基因作物及重新輸入美國牛肉,但農業上的讓步對龐大的中美貿易赤字幫助不大,美國關注的進口美國能源、高科技產品與開放服務業,還沒有實質性的協議。

  在安全問題上,特朗普採取「先朝鮮、後南海,台灣放一邊」的策略,希望以此換取中國施壓朝鮮,解決朝鮮核武問題。中國提出的「雙暫停,雙規並行」建議,未得到各方正視。朝鮮繼續高調進行導彈測試。而在朝鮮被判刑的美國大學生,因昏迷被送回美國後死亡,在美國社會震動極大,也為特朗普急於解決朝鮮問題添加壓力。

  特朗普外交的特徵是「急躁」,總希望一下子看到成效,以方便特朗普吹噓邀功。朝鮮問題踟躕不前,令特朗普遷怒於中國,6月20日發推特認為中國施壓朝鮮不力。隨後進行的首次「中美2+2」對話會上,雙方在朝鮮問題上分歧甚大。那種認為單憑中國就可阻止朝鮮發展核武器的認識,當然是不正確的。但正好解釋了特朗普在南海與台灣方面舉動的思路:即通過在南海與台灣問題上的施壓,迫使中國解決朝鮮問題。

  五月底,美國在南海進行了特朗普上任以來第一次「南海自由航行」,穿越美濟礁12海里水域,並在該海域內進行救護演習。不承認美濟礁的領海,已為美國東亞政策轉向響起警號。7月2日,美國再在西沙群島的中建島附近,第二次「南海自由航行」,在更敏感的地區進一步挑戰中國的南海主權。這兩次行動已說明,美國的南海政策已經從克制回復到奧巴馬時代。

  兩黨對台問題本質立場一致

  台灣問題進一步觸及中國的核心利益,即一個中國原則。其實,美國不願意看到兩岸統一,力圖維持台灣這個西太平洋上的支點,保持美國控制下的完整的「第一島鏈」;同時把台灣問題當成牽制中國的重要手段。民主、共和兩黨,在這個問題上雖在態度上有溫和與強硬的區別,語言上有掩飾與直白的區別,但本質立場上是一樣的。

  對台軍售,象徵美國對台灣的「保證」,更是兩黨一致推崇的手段。對特朗普這樣時時刻刻想賣武器「發財」的總統,軍售更是多多益善。可以說,美國對台軍售是必然的,只是看什麼時候發生。民主黨不斷抨擊特朗普不承認一個中國,只是一種為黨爭而故意「挑刺」的行為,但民主黨在內政受挫之後,也難以在這個問題上阻撓。

  中國與巴拿馬建交,台灣一片哀嚎:美國是否要拋棄台灣?在華盛頓,勢力龐大的游說集團更開足馬力。在此情形下,美國宣布對台軍售,算是對台灣的一個「交代」,台灣政壇又一片歡騰。

  應該看到,在中美核心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之前,中美關係注定不平坦。美國對台軍售只是一個小障礙,也只是象徵意義,改變不了海峽兩岸的力量對比。中國當然應抗議反對,但在更大的框架下構建新中美關係,才是首要的戰略目標。

  旅美學者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