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把握「一國兩制」新機遇 香港資本市場未來展望(上)

時間:2017-07-01 03:15:51來源:大公網

  圖:香港資本市場身處國際資本格局和內地經濟結構的雙重調整之中,外部衝擊因素對香港的影響力和重要性逐漸上升,香港資本市場不可避免地需要應對更多挑戰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後,香港充分發揮「一國兩制」框架下背靠內地、面向全球的獨特優勢。二十年間,在內地的支持和助力下,香港先後克服了亞洲金融危機、「非典」疫情、全球金融海嘯等諸多衝擊和考驗,經濟穩步發展,國際化水平不斷提高。香港作為當之無愧的國際金融中心和離岸人民幣國際中心,在國際金融市場熠熠生輝,展示出蓬勃向上的發展態勢。

  中銀國際首席執行官 李彤

  香港資本市場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規範的市場制度、完善的司法體系、先進的商業基礎設施、公正透明的監管體系、較低的稅率環境。香港回歸後,香港資本市場充當連接內地與外界的橋樑,在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和內地經濟的加速對外開放過程中,不僅通過分享經濟全球化和內地改革開放帶來的制度紅利獲得了新的發展動力,而且通過發揮自身的國際化優勢為內地改革開放進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香港回歸以來,把握國家改革開放機遇在資本市場大展宏圖。

  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日益鞏固

  時至今日,憑藉在全球金融市場上的卓越表現,香港已經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之一。根據全球最權威的國際金融中心衡量指標─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的評選,香港和倫敦、紐約等傳統國際金融中心仍然排名世界前列。2017年3月份最新調查結果顯示,香港穩居全球金融中心綜合競爭力排名第四位,低於倫敦、紐約和新加坡,明顯高於內地各大城市。其中,在商業環境、金融業水平、基礎設施和人力成本四大分項評選中,香港位居世界第三,僅在城市聲譽方面位於世界第四。

  此外,港交所上市公司和總市值分別從1997年底的659隻和3.2萬億港元,大幅增長至2017年5月底的2027隻和28.5萬億港元,分別增長了2倍和8.5倍。港交所IPO集資額從1997年的808億港元顯著增長至2016年的1950億港元,蟬聯全球新股上市集資額第一名。2017年前五個月香港股票市場日均成交額達到754億港元,幾乎是1997年155億港元日均成交額的五倍。目前香港股票市場總市值全球排名第四位,僅次於美國、日本和中國內地。由此可見,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年以來,在中央的鼎力支持和自身的不懈努力下,其資本市場實現長足發展,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日益鞏固。

  香港還是最大的離岸人民幣國際金融中心,是人民幣國際化戰略推進的前沿陣地。2014年底香港人民幣存款規模突破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成為全球最大的人民幣離岸市場。受人民幣匯率波動的影響,2016年年底降至6200億元(含存款證),但仍是最大的離岸人民幣存款資金池。自2007年國家開發銀行在香港發行第一隻人民幣債券(「點心債」)至2016年底,累計發行離岸人民幣債券規模接近1萬億元。截至2016年年底,人民幣貸款餘額超過3000億元,幾乎是2011年底貸款餘額(308億元)的十倍。

  香港資本市場是連接優秀中國企業與國際投資者的交易平台,是內地資本市場走向世界的第一門戶。從1993年第一隻H股青島啤酒獲准在香港上市至今,香港資本市場已然成為中國優秀企業走向國際市場的第一選擇。截至2017年5月,港股市場上內地背景的企業有1019家,市值超過15萬億港元,分別佔全部上市公司的50%和60%以上。2014年以來,「滬港通」和「深港通」已先後啟動並有序發展,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債券通」北向通道開通,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日益緊密,香港資本市場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配置和優化區域要素資源的優勢越發凸顯,國際競爭力進一步上升。

  回顧過去二十年的發展,香港資本市場不斷發揮自身在資金流動、法律監管、產品創新、人才吸引等方面的制度優越性,勇於創新,不斷開拓新的發展空間,為香港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展望未來,全球經濟穩步復甦,資本市場寬鬆的流動性環境面臨拐點,國際資本市場格局也有望迎來新的變化;中國經濟結構面臨調整升級的轉型需求,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步伐加快,對資本市場的發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當前香港資本市場身處國際資本格局和內地經濟結構的雙重調整之中,外部衝擊因素對香港的影響力和重要性逐漸上升,香港資本市場不可避免地需要應對更多挑戰。

  沉着應對境內外挑戰

  香港資本市場首要面對的挑戰就是在全球寬鬆貨幣政策逐漸退出的大環境下,能否承受住全球跨境資本流動加快的外部衝擊。當前內地企業受制於經濟調整壓力,盈利能力和融資需求有所下降。聯繫匯率制下,美聯儲加息進程加快意味着香港貨幣政策也需要隨之收緊,香港房地產、股票、債券等風險資產價格面臨調整風險。

  香港資本市場的第二大挑戰是能否再次抓住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歷史機遇,成為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的資本交易平台。當前香港高昂的人力和土地要素成本、本土產業結構固化和「空心化」、人口老齡化逐漸侵蝕國際競爭力水平,香港自身新興產業發展能力不足,無論是經濟結構還是資本市場都亟需探索轉型之路。當前港股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金融及地產等傳統行業,對新興行業的覆蓋力度不夠。香港資本市場中科技互聯網等新興產業企業佔比較低,既不符合當前國際資本市場的整體發展趨勢,也不利於香港資本市場的長期發展。

  香港資本市場的第三大挑戰是在與內地資本市場雙向融合的過程中,能否更好的發揮兩地市場一體化發展帶來的協同效應。「滬港通」、「深港通」及「債券通」等兩地市場互聯互通機制,為內地與香港在資本、技術、人才、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提供了便利條件。接下來能否發揮互聯互通後帶來的制度紅利,實現兩地資本市場的錯位發展和共同擴大至關重要。

  一方面,互聯互通機制面臨着兩地監管機制和交易規則對接問題。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無論是監管機制各不相同,兩地資本市場金融產品的種類和交易機制也有很大差別。而未來互聯互通金融交易品種的豐富也意味着兩地監管體制的統一對接,交易機制的便利完善面臨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內地資本市場經過長期發展規模不可同日而語。兩地資本市場聯通後,香港資本市場可能面臨大量內地資本在進出過程中帶來的波動風險。儘管當前「滬港通」和「深港通」的每日額度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對沖了內地短期資本跨境流動風險,但隨着互聯互通規模的擴大,香港資本市場的長期挑戰依然存在。

  此外,香港資本市場還需要妥善處理內地資本市場開放帶來的新的競爭關係。過去二十年,香港經濟在立足內地,承接國際的過程中獲得了飛速發展,享受到了內地改革開放的紅利。但是隨着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對外關係也發生了新的變化,香港的中介作用正在面臨來自內地多個開放城市和其他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

  一方面,隨着內地自貿區的成立和推廣,香港貿易自由口岸的吸引力也相應的下降。內地資本市場在穩步對外開放中也在探索和其他國際金融中心的合作,「滬倫通」的設想就是其中的重要範例。

  另一方面,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和人民幣跨境需求的上升,新加坡、倫敦等離岸人民幣交易中心也加速發展,在人民幣存款和債券的發行上齊頭猛進,挑戰香港離岸人民幣中心的領先地位。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