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相當長時間的沉寂,阿富汗這個多災多難的國度,再次登上世界主流媒體的頭條。當地時間五月三十一日上午,阿富汗首都喀布爾使館區發生汽車炸彈襲擊,至少造成八十人死亡、三百五十人受傷。對這起事件,塔利班忙撇清責任,否認參與這種「無目標」襲擊。ISIS卻反其道而行之,主動「認領」襲擊。究竟誰是幕後兇手?尚待調查,唯不知阿政府是否有能力查明真相,對事件作出結論。
實際上,類似事件在阿富汗早已司空見慣,首都喀布爾更是「重災區」,有時甚至一天發生多起爆炸事件。之所以未引起關注,皆因事件多與西方無關。不久前,阿富汗曾榮登頭條,是因為美為打擊阿境內ISIS分子,首次「請出」威力巨大的「炸彈之母」。此次襲擊受關注,也是因為事發使館區,事件雖未造成外交官人身傷亡,但着實把他們嚇出一身冷汗。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今年一季度阿境內各類武裝衝突不斷,共造成二千一百八十一名平民傷亡,西方媒體對此表現出十足的冷漠與麻木。
二○一四年底,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多國部隊結束在阿作戰任務,陸續撤出,留在當地的軍人也逐漸退居幕後,主要從事軍事顧問、培訓及技術支持等後勤支援工作。反恐戰爭雖然名義上宣告結束,但卻給阿留下了一個巨大的「安全真空」。活躍在阿境內外的各類恐怖組織、反政府武裝、走私販毒團夥等迅速行動起來,攻城略地,填補空白。阿富汗安全部隊雖然竭盡全力打擊武裝分子,但效果不彰,政府內嚴重的政治分化及官員腐敗等也制約了軍事行動效率。阿政府軍節節敗退,目前僅能有效控制百分之五十二的領土,與二○一五年的百分之七十二相比明顯下降。
而塔利班武裝卻越戰越勇,攻勢開始由農村轉向大城市。今年四月以來,塔利班宣布發動大規模「春季攻勢」,將政府機關、軍事基地、軍事設施和情報機構駐地列為襲擊目標,各類襲擊、爆炸事件大幅上升,阿安全局勢惡化愈演愈烈。
ISIS也乘虛而入,勢力不斷壯大。從美軍撤離之日起,ISIS便越過邊境,在阿富汗扯起「聖戰」旗幟。這其中既有原塔利班成員,因對領導層不滿而主動投靠的,也有在當地「洗腦」後新發展的。ISIS武裝與塔利班分庭抗禮,在爭奪地盤中雖時有衝突,但在反美及反政府上立場一致。經過兩年多經營,ISIS在阿已站穩腳跟,組織實施了多起重大恐襲行動。
阿富汗「沒有最糟,只有更糟」。美情報部門判斷,阿局勢惡化已成定局,除非白宮改變策略,否則,「我們將失去過去幾年的全部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