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陳爽探索謀變步履不停

時間:2017-05-29 03:15:43來源:大公網

  圖:陳爽坦言,制定戰略規劃猶如弈棋,「長考」之餘,還須面對偶然因素的干擾 大公報記者蔡文豪攝

  資本市場風雲變幻,挑戰與機遇交替呈現,擔任光大控股(00165)行政總裁十年的陳爽對此早已熟稔。他接受《大公報》記者專訪時稱,回顧公司這些年的業務轉型,其實就是一個摸索、調整、突破的歷程。古語雲:「謀時而動,順勢而為」。每次做出的戰略抉擇,既是對投資風口的捕捉,也是對宏觀大勢的把握。

  光大控股十年前入駐金鐘遠東金融中心辦公,時任副總經理的陳爽負責整個搬遷事宜。陳爽倚在辦公室桌前向記者介紹,這間房就是自己監工完成裝修的。「沒想到過了兩個月,原總裁調職去了一家中資保險集團,我接任後就搬了進來。」自此與老上司見面,這事常被拿來開玩笑,說陳爽是「坐享其成」。

  從「金融控股」到「投資專家」

  但彼時的光大控股處境並不容易,公司與母集團均處在業務重組期。2007年6月,唐雙寧履新光大集團董事長後,提出「再造光大」,光大控股與光大銀行、光大證券的級別拉平、成為並列子公司。而在1997年成立伊始,光大控股的定位則是集團金融資產的上市平台,一度持有光銀23.5%、光證49%的股權。

  陳爽回憶稱,按照最初計劃,光銀與光證的資產將全部注入光大控股。但證監會的政策出現變化,對於境外公司持有內地銀行、券商的股份比例做出嚴格要求。受此影響,光大控股開始減持相關股權,再加上亞洲金融危機衝擊,公司又盡數出售旗下香港金融資產,包括標準人壽保險、港基國際銀行等。

  金控之路難以為繼,公司前途又在何方?陳爽2004年入職光大控股後,曾走訪了香港市場上所有的中資機構。「就是看看他們在做什麼、怎麼做。」陳爽坦言,制定戰略規劃猶如弈棋需要「長考」,落子之際還須面對偶然因素的干擾。「這對我們來說是很大的挑戰,整個過程非常痛苦。」

  適逢海外投資者對人民幣資產興趣高漲,但苦於對中國市場所知甚少,急需與中資機構合作,以降低投資風險。陳爽指出,外資尋找的合作夥伴,必須有一定的信用背書,又要對內地經濟環境足夠了解,而這正是光大控股的優勢。公司的自身定位開始轉向「中國投資專家」。

  經過前期試水後,光大控股正式成立「中國特別機會基金一期」,在美國市場募資逾一千萬美元。陳爽表示,雖然金額看起來並不大,但雙方由此建立起來寶貴的互信。該基金在內地共投資七個項目,孕育出德信無線(Nasdaq:CNTF)、中國高速傳動(00658)、陽光紙業(02002)和新疆金風(02208)等一批上市企業,為投資者帶來巨額回報。其後,「中國特別機會基金二期」及其平行基金陸續推出,籌資金額也超過了兩億美元。

  由「聚焦中國」至「跨境平台」

  陳爽總結道,作為公司的決策者,既要把握大方向也要注重細節。換句話說,機會來了,你要敏銳地去發現,也要懂得如何變通去迎合,這個應變的過程就是順勢而為。「隨着內地VC(創投)、PE(私募)機構不斷增多,我們意識到如果行業內部只是價格競爭,注定沒有前途。」公司的直投業務急需走上專業化、產業化道路。

    光大控股很快迎來機會。2008年金融海嘯肆虐,眾多金融巨鱷損失慘重。趕在雷曼兄弟破產前一個月,光大控股收購前者在中國區的地產投資管理團隊「亞雷投資」。在此基礎上,公司組建旗下房地產基金「光大安石」,並逐步在業內奠定龍頭地位。今年4月份,光大安石借殼「嘉寶集團」掛牌A股,正式更名為「光大嘉寶」。有了光大安石的前車之鑒,光大控股迅速將產業基金模式複製到醫療健康、新能源、基礎設施等領域。

  近年來資金流向出現轉變,陳爽基於市場觀察做出一個戰略判斷:「隨着社會財富的不斷積累及人民幣升值周期結束,內地企業及個人投資境外的需求也將大幅增加,在此過程中,一個跨境資管機構將大有可為。」光大控股再次順應時勢,於2014年開始相繼推出以色列併購基金、全球機械製造業併購基金,重點關注擁有領先技術的製造業項目。

  是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